皇家佛寺:唐麟州慈禅寺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7-11-16 14:00:41
核心提示:  唐代麟州慈禅寺石窟造像位于陕西省宝鸡市麟游县县城以东4公里处的漆水河北岸(距西安市160公里),与闻名遐迩的唐九成宫遗址
  唐代麟州慈禅寺石窟造像位于陕西省宝鸡市麟游县县城以东4公里处的漆水河北岸(距西安市160公里),与闻名遐迩的唐九成宫遗址渊源弥厚。与《九成宫醴泉铭碑》可视为双子星座、其文化艺术价值极高的唐麟州慈禅寺石窟造像,人们却知之甚少。明珠处暗,实为一桩憾事。

  唐永徽年间(650-655年),为满足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在麟州万年宫(永徽二年高宗李治更名九成宫为万年宫)避暑幸游期间礼佛的需要,禁军右领军郎将薛仁贵奉旨在万年宫,就近监修皇家佛寺。建成初,取“皈依我佛,恶心渐灭,濨生善念”之意,定名濨善寺。

QQ截图20171116140244
唐代麟州慈禅寺石窟造像

  濨善寺由富丽宏伟的楼阁厅堂和依山开凿的石窟造像两部分组成。据史载:该寺建成后高宗李治和武则天从永徽五年(654年)到仪凤三年(676年)前后八次到此进香礼佛。由于皇家垂爱,濨善寺一时名声远播,高僧聚集、香火炽盛。此景象持续到180余年后的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发生了转变。

  是年,麟州遭遇历史罕见之特大暴雨,山洪陡发,冲毁濨善寺楼阁厅堂及九成宫正殿。而濨善寺石窟因地势较高,石窟及其中造像得以保全。时至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佛难之后,佛教衰落,但我国僧人所创禅宗,却异军凸起,于唐末弘扬光大,濨善寺遂易名慈禅寺,并于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佛诞之日,在石窟处举行法会,此后遂演变为民间传统,该法会一直延续到新中国建立。

  慈禅寺虽历经千余年风雨沧桑,大小17处石窟及其造像保存基本完好,清晰地向人们传达着唐代造佛艺术,及其将神秘感法相庄严与人情味世俗化完美结合的鲜明审美风格和气韵。

  大窟第一窟窟高7.2米,宽深5.4米,内雕凿坐佛三尊。中间一佛结跏趺坐于方形须弥座上,座高1.6米,座底承托成阶梯型,束腰中开有壶门。佛像身高3.7米,头饰螺髻,面部丰满、额方平正、双目启睁、眼相分明、耳轮阔大、嘴角微微下撇,身披垂领袈裟,腰身挺直,坦左胸,左手抚膝,右手掌心向外上举;右坐佛像通高5.5米,头戴宝冠,面相酷肖女容,眉修长、眼角锐细、嘴唇鼻梁棱角分明,面颊丰腴饱满,下颏微翘,着圆领袈裟,双手交叉平置怀中;左坐佛像通高5.4米,面部表情恬静安详,双目紧闭,手势与右佛像相同。

  此窟三尊坐佛造型高大,初望,令人陡生畏惧,但细观之,丰润的面目上却流露着丝丝浅笑,寓庄严于慈祥,使人感到佛教严慈博爱之思想主张蕴于其中。而侍立于第二窟大佛两侧的二赤足菩萨则别俱情致,颇有现代感,似着半裸之轻纱,站姿富于动感,犹如宫娥彩女玉树临风。

  17处石窟的石崖面之上及其夹缝沟渠之间草木葳蕤,有的佛窟甚至被树木遮掩得严严实实,恰似浓绿的垂帘。此帘及窟型之影映于河水之中,蓝天白云浮动之日,便会出现极具盛名的“漆流禅影”的美妙景象。

  慈禅寺石窟造像上追敦煌,下携洛阳龙门造像之神韵风范,其造型之准确,工艺之精湛,线条之流畅洗练,不仅是唐代雕刻艺术上的颠峰之作之一,也是我国历史上石窟文化的瑰宝,而且,其神人结合的艺术构思,亦是研究佛教中国化的典型材料。
 

本文标题: 皇家佛寺:唐麟州慈禅寺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quote/show-1479.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