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主要是利用住宅空闲房间或闲置房屋,让旅客尽情欣赏、品味和体验当地原生态环境、自然景观、风情民俗、风味饮食等,有别于传统的旅馆或饭店的特质,并不一定有豪华的设施,但一定能让人体验到有别于城市和其他地方的风土人情、服务热情和生活激情。
民宿经济既是经济,又是文化,更是经济与文化的融合发展、良性互动。不争第一求唯一,因为“唯一”就是特色,就是吸引力。在发展民宿经济时既要遵守“国标”,又要塑造“地标”,同步规划和实施民俗文化,让民宿饱含民俗味;否则,民宿经济就很容易因定位、功能和特色错位而失去独特的吸引力和持续的生命力。
建筑不必一味贪大求洋。要统筹谋划、全域布局,处理好分散与集中的关系,坚持“形散而神不散”,让点线面融为一体。规划设计前先将所在地的民居民艺民俗实境拍摄出来,设计时反复对比琢磨,施工时反复对比打磨,经营时反复对比研磨,处理好依山傍水和装点自然,整齐划一和错落有致、简洁适用和精致完美的关系,展现泥巴墙、吊脚楼、岩院坝等独特元素的独特组合,做到“以旧就旧、整旧如旧、造旧似旧”,保持武陵山的底蕴、传承巴夷风的基因、彰显土苗侗的神情。
设施不必一律高端奢华。将过去本地寻常人家常用的木椅子、木凳子、高板凳、矮板凳、小方桌、大方桌、木床、木衣柜、风车、斗笠、蓑衣、碓窝等“老古董”“土玩艺”搞干净、摆整齐,释放出一股城市大宾馆里的现代化豪华设施无法释放和比拟的另一种“美味”,让人流连忘返、年年往返。同时,配备必要的现代设施,方便旅客网购、使用wifi和支付宝,以免产生“美中不足”的缺憾。
饮食不必一概山珍海味。切勿专挑名厨名菜,多用当地小厨小炒,制作油茶汤、包谷粑、土腊肉、蓑衣饭等具有本地浓郁民族风味的食谱,将富硒土特产办成“十大碗”,让每一碗都富有本地独特的韵味,让人称奇难忘。
文化不必一派高雅时尚。只要不低俗、庸俗、媚俗,“土里土气”的民俗活动、节目、文物、人物、故事等一样能成为雅俗共赏、令人叫绝的“好东西”,还能唤起人的初心、童心、善心、爱心、好奇心、包容心、感恩心、上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