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名单的公布,特色小镇建设进一步升温,政策加码,建设火热,但同时一些问题也浮现出来。近期有消息称,相关部门将对第一批特色小镇进行抽查和考核。小镇经营方认为,国内特色小镇亟待规范,全国性考核将成必然。专家亦表示,特色小镇已面临关键转折点,从野蛮生长期将进入调整模式,未来政府将会加大监管和考核力度。
政策加码建设火热,诸多问题浮现
继去年10月住建部公布了首批127个全国特色小镇名单后,特色小镇的建设如火如荼,相关政策也层出不穷,但同时一些问题也浮现出来。从总体趋势上来看,特色小镇自2014年兴起到现在,刚好到了一个关键的转折节点,并把过去一段时间称为特色小镇的野蛮生长期。
这是因为这一时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房地产化问题较为明显,这类项目有几个特点:计划总投资金额特别高、规划面积远超小镇要求、投资方有招商经验但缺乏项目长期运营的经验、多集中在新兴产业或者旅游文化产业小镇项目。因为新兴产业小镇缺乏基础,容易概念化,旅游、文化小镇则容易避重就轻,倾向于直接利用旅游文化资源,而非结合产业深度开发。
杨建国进一步指出,其次的问题是过于追求高大上。当下的特色小镇风潮中,有这样一种趋势,就是大家都在求新、求高大上,主导产业很多都是以虚拟经济、机器人等新产业为主,但是其实很多地方并没有这样的产业基础,一味求时尚、求新颖、求高端,很容易让特色小镇概念化、虚无化。
“最后就是没有产业。”杨建国表示,特色小镇最终的落脚点和根基还是产业集聚。现在的特色小镇都在强调环境、文化、旅游等等,而忽视了产业和特色。比如很多旅游小镇,真正形成的其实是消费集聚,集聚不了特色产业,而这些所谓的特色小镇其实就是度假小镇,还到不了特色小镇的层面。另外,有些小镇把原本的产业基础进行简单升级,将类似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装到小镇的概念里,这种嫁接形式强调了产业,但缺乏特色,最终的成品缺乏竞争力和吸引力。
启动建立特色小镇评价体系
相比第一批全国特色小镇名单,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名单在对外公布时,增加了一份“专家组对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的评审意见”。在评审意见中,专家们强调“要突出特色产业、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实现产镇融合发展;要加强镇区的特色风貌塑造;要提升规划编制质量”。
有业内专家预计,对不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保持和彰显特色小镇特色若干问题的通知》等相关规范培育的特色小镇,相信终会被清出名单。第一批、第二批申报成功但考核验收不合格的特色小镇,下一步很大程度上也将会被停止政策支持。
而省级特色小镇被降格今年已有先例。据记者了解,浙江78个特色小镇最新考核结果已于今年8月公布,其中11个成绩不合格,杭州湾花田小镇等6个小镇被黄牌警告,梅山海洋金融小镇等5个小镇被降格。余姚模客小镇被降格主要原因是缺少投资,项目推进缓慢。另外,例如项目进展缓慢、功能融合不到位、市场运作不足、财政等指标收入为零等问题,这11家被约谈的小镇中多有涉及。
那么,特色小镇从省级考核进而上升到全国范围内特色小镇年度考核的可能性有多大?考核可能带来哪些后果?是否会有特色小镇真的被取消资格?
对此,已建立多个成熟产业园区、并筹备建立体育特色小镇的杭州华居创新创业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叶涓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国内特色小镇亟待规范,因为就目前来看发展状况较为混乱。而浙江省的特色小镇一直是有考核的,全国小镇考核未来也是必然的,不过,特色小镇资格取不取消还要看政府,而且国家现在也不轻易批特色小镇了。
另一方面,随着政府加大对特色小镇的监管审核力度,相关科研机构也开始研究建立特色小镇考核评价体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助理、执行研究员李学锋博士透露,其所在的团队目前正在建立一套全国特色小镇考核评价体系,并有了一些初步的成果。李学锋介绍,考评体系确立了一些理念,包括短期见效、长期有用、分类考核、对接融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