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8日,由浙江省文化厅主办的2017浙江省特色小镇文化建设论坛,在嘉善县大云镇举行。
108条省级“好汉”进入创建阶段
在论坛会场外的通道上,排列着满满两排介绍特色小镇的易拉宝,记者数了一下,一共68个。
“这还不是全部。”浙江省文化厅政策法规处的骆威处长说,“还有很多,放不下了。”
特色小镇是浙江一张响当当的名片:2014年,浙江省在全国最早提出、研究建设特色小镇,并成立了浙江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特色小镇评选设有严格的考核制度,分培育、创建、命名三个阶段。目前,浙江省一共有108个省级创建小镇。
翻开名录,你会发现各地创建特色小镇依托的内容五花八门,像玉皇山南基金小镇,是依托金融业;余杭梦想小镇、乌镇互联网小镇,是依托信息经济业;象山星光影视小镇,是依托旅游业……记者归纳了一下,共有七个大类的特色小镇。
仔细分析,特色小镇虽然名类不一,但有一个基本的规律:绝大多数都是依托当地原有的资源,有些是旅游资源,有些是产业资源,有些是文化遗产资源,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更新、升级,是浙江大力推广特色小镇的初衷。
也有一些特色小镇几乎是“横空问世”的。在这次论坛上,东道主、大云镇党委书记陆芸就感慨道:“我们(的基础)几乎是一无所有。”
但是,正因为资源“一无所有”,大云镇才走出了“巧克力甜蜜小镇”这条特别具有文化含量的路子。
文化的介入,让一个个特色小镇的面目清晰起来、生动起来、鲜活起来。也许,这就是在浙江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成立时,就有省文化厅参与的重要原因。
从服务于产业到服务于人
当天,共有35个特色小镇派代表参加了这次论坛,这符合我省特色小镇建设中,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是基于文化元素推进产业或者直接依托于文化资源的现状。但在原中国社科院文化中心原常务副主任张晓明看来,这肯定是不够的。他提出了特色小镇建设品质、品味、品牌三个阶段,品质与前期投入、基础建设、规划有关,品味和品牌的建设,则完全与文化紧密相扣。
浙江工业大学教授孙以栋也说,他调研时,发现不少地方的特色小镇规划千篇一律,基础配套设施没能跟上,有些镇在建设中,不但没能保住原有的文化,反而拆了好多老街区,这让他深感惋惜。
浙江省文化厅也关注到这一问题,他们发现,有些特色小镇的建设过程,几乎没有基层文化单位的参与,或者参与力度不够,严重影响了特色小镇建设的品质。于是,2016年底,文化厅在梦想小镇召开了全省特色小镇建设现场会,之后又评选出20个省特色小镇文化建设示范点,直到今天,众多特色小镇踊跃参加这个以文化为主题的论坛,正说明文化在浙江特色小镇建设中的重要性,有明显提高。
而省文化厅也在投入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得到了自己的收获。骆威说,在这几年的工作中,他越来越觉得,不仅文化能帮助特色小镇的建设,特色小镇也能带动文化的发展,这是一条双赢的道路。
而专家张晓明的发言,把这一问题阐述得更加清楚。他说,特色小镇不但是转型升级的需要,也是中国特色城镇化建设的需要,更是拉动文化消费的需要。因为在这些年的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及他们的家属,因为尚未完全融入大城市的生活,他们的文化消费,往往要放在过年回老家时。而处于城镇的文化活动、场所,则是这个庞大的人群乐于在日常进行消费的。
顺着这个思路,可以总结出的一点是,特色小镇正在从为产业服务,转变为为人服务。也许,这是特色小镇最大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