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乡一体化的大潮中,对农村的态度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看法。有人深情拥抱,或牵肠挂肚或巨资投入,这些真正热爱农村的人,也是农村未来希望所在;还有人或装模做样,或时有时无的怀念,这种若即若离的情感联系,让他们成为农村的潜在消费群体。但无论外界如何嘈杂,海纳百川的农村一旦恢复原来面目,仍将是人类最适合的家园和心灵归宿。
“装模作样的怀念”,这句话并不是我的创造。而是一篇文章的作者、一位已经从农村进入城市的青年发出的感叹。他在叙述了贾平凹先生的小说《极花》之后感叹,“像贾平凹这样站在农村的立场上写作的作家,以后不会再有了。我们将孤独地站在城市的街道上,装模作样地怀念,有时还不得不批判。”
文章的作者认为,贾平凹作为小说家,在《极花》中想表达的是,这样一种难题,到底该如何解决?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农民往往会受到一定的剥夺和忽视,谁来听听他们的呼声呢?
贾平凹注意到了城乡之间的裂痕,并试图给出自己的看法。贾平凹在农村生活了19年,对农村是有感情的。他在为农村进行一些辩护,但他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村题材作家,他更多是一个“文人作家”。因此,他经常提到的农村,是一种想象的农村。
文章的作者认为,农村的希望在于真正扎根农村的青年。在普遍都外出打工的情况下,扎根农村的青年,已经非常少了。传统的农村不会存在了。
一篇文章的标题是“我不在乎农村凋敝,我是城里人,你迟早也是”,这句话中的城市霸权跃然而出。但某种程度上却点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再完美的城市化,也不能把农民都变成城里人,但是却可以让农民在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上,跟随城里人。
这位作者的一些话不无道理。在城乡一体化的大潮中,对农村的态度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追求和境界。抛开那些因工作性质而必须面对农村的人而言,社会上有不同的人对农村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以至行为。有的是漠不关心。这些人以城市出生的年轻人居多,我们暂且不去说他。
有的是深情拥抱。这部分人对农村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譬如我们经常提到的一部分有情怀的庄主。他们情系“三农”,一场霜雪会让他们对农村牵肠挂肚,一次春雨也会让他们喜上眉梢。
更有甚者,他们或投巨资于农业,将自己的身家性命与农村系在一起,或功成名就归还故里,将自己的灵魂安放于乡村。这是一批真正热爱乡村的人,也是农村的希望所在。
还有的是就象前文中提到的作者所说的“站在城市的街道上,装模作样地怀念”的人了。我倒不太认同作者所说的“装模作样”,不如改作“时有时无”的怀念。
这部分人应该是居多的。他们或是有过一定的乡村生活经历和体验,或是出于对城市生活的厌倦,会对乡村生活“时有时无”的怀念和向往。
他们不一定了解春耕夏种的农时,不一定了解农村生活的艰辛,但他们有有闲的时候会去远远地思念一下心中的乡村,也会约上几位好友或是和家人一起到农村“蜻蜓点水”般地待上数日。怀念也好,释放也罢,总是自己真心的选择。其实,我们从乡村旅游这个角度上看,说得功利一点,这部分人恰恰是潜在的客户群体。
当然,还会有一些人对农村有着自己的看法,譬如拒绝、排斥、厌恶等等,那就另当别论了。
我们常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社会生活中农村就是大海。农村有很强的包容性、吸纳性,只不过我们这些年来没有善待农村,才使我们对它产生了这样那样的看法。假以时日,农村恢复了它本来的面目,更多的人会深情拥抱它的。
由钢筋水泥组合起来的城市不能满足人类生存、生活最基本的需求,而广袤的大地却可以无私地、源源不断地为人类提供最基本生活、生存需求。
只有农村才能让人类生生不息。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村才是中国人真正的根,也是整个人类真正的根。(文/参见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