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是中国现在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它占地290公顷,主要由宫廷区、万寿山和昆明湖构成,既有湖光山色,又有庭园景色。园内各式宫殿、寺庙和园林建筑3000多间,不同风格的建筑群既自成一体,又相互联系。同时巧妙地借来西山和玉泉山作为背景,把人工建筑与自然风光和谐地融汇起来,是中国园林艺术的典范之作。
万寿山,属燕山余脉,高约60米。建筑群依山而建,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了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登临万寿山,整个昆明湖尽收眼底,绿柳拂岸,远山如黛,恍然如在画中。
排云殿在万寿山前建筑的中心部位,它最初是乾隆为母亲60寿辰而建的大报恩延寿寺,后来慈禧将其重建改为排云殿,是慈禧在园内居住和过生日接受朝拜的地方。远远望去,排云殿与牌楼、排云门、金水桥、二宫门连成了层层升高的一条直线。这组建筑是颐和园最为壮观的建筑群体。
佛香阁位于万寿山前山中央部位的山腰。阁高41米,阁内有8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原阁于咸丰十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后,光绪十七年花了78万两银子重建,光绪二十年竣工,它是颐和园里最大的工程,是皇室烧香礼佛的地方。
万寿山顶最高处一座宗教建筑是智慧海,它是一座完全由砖石砌成的无梁佛殿。其建筑外层全部用精美的黄、绿两色琉璃瓦装饰,上部也用了少量的其他颜色的琉璃瓦,多为紫色和蓝色。特别以嵌于殿外壁面的千余尊琉璃佛为特色。因为殿内供奉了无量寿佛,因此又称“无量殿”。
昆明湖,位于万寿山南麓,约占倒置面积的四分之三,为中国园林中面积最大的湖泊。但它的水面却并不单调,反而充分利用了水面的空间,使之更具江南风情。
昆明湖是清代皇家诸园中最大的湖泊,湖中一道长堤——西堤,自西北逶迤向南。西堤及其支堤把湖面划分为三个大小不等的水域,每个水域各有一个湖心岛。西堤从北向南依次筑有界湖桥、豳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柳桥六座样式各异的桥亭。
乐寿堂是颐和园居住生活区中的主要建筑,原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咸丰十年(1860)被毁,光绪十三年(1887)建。乐寿堂面临昆明湖,背倚万寿山,东达仁寿殿,西接长廊,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码头。乐寿堂堂殿内设有宝座和御案,西套间为卧室,东套间为更衣室,室内紫檀大衣柜为乾隆年间遗物。乐寿堂庭院内陈列着铜鹿、铜鹤和铜花瓶,取意为“六合太平”。院内花卉植有玉兰、海棠、牡丹等,名花满院,寓“玉堂宝贵”之意。
玉澜堂临昆明湖畔而建,是一座三合院式的建筑。正殿玉澜堂坐北朝南,东配霞芬室,西配殿藕香榭。东殿可到仁寿殿,西殿可到湖畔码头,正殿后门直对宜芸馆。后檐及两配殿均砌砖墙与外界隔绝,是颐和园中一处重要的历史遗迹。
大戏楼在德和园内,与承德避暑山庄里的清音阁、紫禁城内的畅音阁,全称清代三大戏台。戏楼共3层,后台化妆楼2层。顶板上有7个“天井”,地板中有“地井”。舞台底部有水井和5个方池。演神鬼戏时,可从“天”而降,也可从“地”而出,还可引水上台。
谐趣园在万寿山麓,它是一个独立成区、具有南方园林风格的园中之园。园内共有亭、台、堂、榭13处,而且用百间游廊和五座形式不同的桥相连接。园北墙角有一长片假山,材料多为名贵的太湖石。
长廊位于万寿山南麓,全长728米,共273间,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廊上的第根枋梁上都有彩绘,共有图画14000余幅,内容包括山水风景、花鸟鱼虫、人物典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