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农耕文化 构建乡村文明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7-12-20 10:39:29
核心提示:  农耕文化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它体现和反映了传统农业的思想理念、生产技术、耕作制度以及中华文明的内
  农耕文化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它体现和反映了传统农业的思想理念、生产技术、耕作制度以及中华文明的内涵。弘扬、传承和利用优秀的农耕文化,构建现代乡村文明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资源持续利用、传承民族文化,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母体和基础。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包含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字总要求,激发“自觉参与”全面塑造乡风文明应的内生力。用好传统的农耕文化在农村底蕴深厚,为全面塑造农耕文化与淳朴文明的良好乡风提供条件,倡导现代文明理念的生活方式”是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的重要内容。作为农民精神家园的农耕文化,是“构建现代乡风文明”灵魂工程,是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载体。

  增加农民收入,拓展农业功能,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和农村服务业,需要传承和弘扬农耕文化;促进循环农业发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进农村节能减排,需要传承和弘扬农耕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促进乡村文化事业发展,同样需要传承和弘扬农耕文化;民俗传统和地方特色文化保护,维系生产生态生活的和谐更离不开传承和弘扬农耕文化。”

timg (7)

  弘扬优秀农耕文化做法

  近年来,峨边彝族自治县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积极探索保护与传承优秀的农耕文化,具体做法为:

  (一)普查。积极挖掘和整理地方特色农耕文化,开展农业文化遗产、农耕文化遗产普查、传统村落和重要民居普查,做好普查资料的整理、归档工作,建立农耕文化保护与传承数据库,并组织专家对普查的农业文化遗产进行价值评估,明确保护、传承和发展重点。

  (二)保护。在明确了保护、传承和发展重点后,切实加强农耕文化遗产整理和实物征集,抓好濒危农耕文化抢救工程及传统村落保护工程,继续抓好“民族特色村寨”“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村”“生态文化村”等的建设和申报工作,建成一批农耕文化保护有力、示范作用显著的名镇、名村。同时,加大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申报和保护工作力度,着力推动农业文化遗产发掘、申报、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

  (三)建设。采取举办不同形式的传统农耕民俗节庆活动、抓好沙坪镇红星村彝族农耕文化陈列馆等乡村记忆工程硬件建设等方式,运用实物、影音图像、文字画册等多种方式展示地方特色农耕文化。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耕文化传承和展示,依托社会力量开展农耕文化传习、演示、交流体验等活动;开展农耕文化保护与传承教育,进一步弘扬农耕文化精髓内涵。

  (四)传承。加强农耕文化人才培养工作,注重培养农耕文化传承人队伍,充分发挥其在民族文化发展中的带动、示范、传承、引导作用;加大乡土文化能人和民间艺人培养力度,鼓励和支持熟练掌握农耕文化遗产技艺技能并有较大影响的代表性传承人开展授徒、传艺、交流等活动,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完善农耕文化人才激励机制。

  (五)研究。加强与院校、研究机构合作,开展新形势下农耕文化的抢救、保护和发展规律研究,形成农耕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的理论成果。鼓励专业和非专业人士积极参与农耕文化保护与传承发展研究,弘扬农耕文化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理念;积极支持农耕文化艺术创作项目,重点支持创作代表云龙形象和民族风格、有影响力的农耕文化艺术精品。

  (六)发展。坚持“保护为主、保护与利用互促共进”的原则,结合特色生态农业发展,适度发展农耕文化产业。积极培育和发展古村落休闲、民间工艺作坊参观、乡土文化体验等农耕文化休闲旅游项目,引导和鼓励农户利用自有的古民居,发展手工艺品店、农家乐、乡村生活自助体验等特色经营;发挥传统耕种技术的积极作用,以生态立本,山区多元,发展绿色、有机、生态的农产品,进传统工艺技艺与创意设计、现代科技、时代元素相结合,带动山区特色农耕文化产业发展。
 

本文标题: 弘扬农耕文化 构建乡村文明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quote/show-1775.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