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通过农耕文化塑造乡风文明。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礼仪文化、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属于重塑乡村文化的范畴。另一方面乡村振兴,必须有“众人拾柴”的向心力,农耕文化离不开村民主体参与。
关于农耕文化的思考和建议
弘扬优秀农耕文化,加速构建乡村文明步伐,助推了乡村战略的振兴意义重大,结合前期调研,提出如下建议:
(一)保护好传统民居和自然村落。每一个村落文化景观,都属于它自己的一段特殊的发展历史。这种发展历史经过长时间的沉淀和积累,形成了独特的村落文化景观,并成了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共同记忆。
优化农业生态环境,推行生态环保的绿色农业耕作和管理,加强农村自然村落面源污染防治。加大“峨岭云边”农产品的营销宣传,依托供销平台、电商平台,积极打造“线上农业”,带动“线下农业”提质增效。
(二)丰富农耕文化展览馆内涵。在丰富沙坪镇红星村彝族农耕文化展览馆的基础上,建设和丰富农耕文化展览馆、展览室、农耕文化园、生态农业园内涵。收集、保护、展览传统生产农具和生活用具,如:石磨、石缸、石臼、犁铧、背夹、风车、水车、纺车等等传统的农耕用具,配以相关的使用图片和文字,用来讲述和展示中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历程。
因地制宜实施“五小”到户工程,发展短期见效的“小种植、小养殖、小买卖、小务工、小刺绣”等产业,增加农民群众收入。
(三)重视农耕文化的参与和体验。田园是我们灵魂的栖息地,展示田园的魅力。乡村旅游对农耕文化的参与性和体验性,将文化性与娱乐性、趣味性充分结合,集娱乐、审美、亲历的体验。提供传统的水车、石磨、石碾等古老的农用器具,使乡村旅游休闲娱乐主题。
坚持“生态立县”“旅游兴县”,按照“1+1+2+N”的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农业和农村发展服从和统一于全域旅游战略。
(四)注重农耕文化与传统节庆的衔接。我国传统节日都起源于农耕时代,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和谐理念。循环往复的中国传统节日,把松弛和欢乐插入持续不断的生活流。农家乐、乡村旅游突出人性化、个性化、绿色性,传承地方特色、民俗特色、传统特色,以适应体验者需求。
(五)农耕文化与特色产业规划相结合。根据“三区多园”产业布局,“三区”即北部构建种养循环区,打造休闲养生地;东部构建观光体验区、打造天香富贵地;南部构建林药种植区,打造彝乡神往地。“多园”即错位分布高、中、低山区多个特色种植园、养殖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