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某民俗文化景区在经历了开业初期的人潮涌动、争抢摊位之后,由于民俗村里“民俗”少,体验项目几乎只有“吃吃吃”,导致审美疲劳,客流锐减,大量商铺关门,管理方不得不再次招商。
时下在许多地方,乡村旅游都得到全面发展。每逢节假日,城市周边的生态休闲地和度假村、农家乐都吸引着游客前往。人们在这里品尝农家风味美食,体验别样的乡村生活,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乡村旅游中体验感受到的乡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炎黄子孙心灵深处根深蒂固的情结。现今人们的思想追求和精神表达,包括文学、诗词和艺术,大都与乡土文化有关。它不仅凝聚着民族情感,还滋养着现代文明的精神根脉。
在一些民俗文化村景区,看到最多的是各种小吃店。除了当地特色小吃外,更多的小吃、特产,来自全国甚至全球各地,比如有比萨、叉烧排骨、云南苦荞片、兰州拉面、重庆小面等。这种原生态难觅,本土文化、本地特色和个性消失的景区运作,让八方游客难觅乡愁、难品乡情,是很难在市场需求不断提升的当下立住脚的。
其实,在乡村旅游发展大潮中,一些地方开发特色不够明显,部分乡村旅游目的地同质化严重,业态也过于单一,没有体现当地村落特色。一些地方在开发中不结合自身特点,一味照抄照搬,结果是千村一面,千篇一律。也有许多无特色,甚至在主打商品上追求城里味道,失去农家特色,更谈不上保持传统的乡土文化。凡此种种,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发展有乡土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需要有科学管理与创新发展的视角。譬如要发挥乡土优势,尝试打动人心,唤起游客的集体记忆或者田园生活想象,就要引入更具鲜明文化个性的农耕文化元素,进行形式多样的乡土文化展示,拓展休闲农业的文化内涵,提升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确保乡村旅游能够具有独特吸引力。
再如,“农家乐”在提供餐饮、休闲时,要在特色菜肴上下功夫,围绕“舌尖上的乡愁”做文章;要激发游客的体验意愿,让游客来了有看头,回去有回忆。唯有如此,厚重的乡土文化才能得到传承和发展,乡村旅游也才能焕发勃勃生机。(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