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里古镇属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位于太湖之畔,紧靠市府所在地,自宋代建镇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镇区内始建于明清两代的花园、寺观、宅第和名人故居有数百处,“川”字形的15条小河分隔成七个小岛,而49座古桥又将其连成一体,以“小桥、流水、人家”著称。
同里古镇1980年被列为国家太湖风景区景点之一,1982年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镇,著名景点“退思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2010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历史沿革
同里的历史可追溯到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早在新石器时代即有先民在此刀耕火种、生息繁衍。优越的自然条件,使这里成为吴地最富庶的地方,故同里原称”富土“。
先秦已成集市,隶属会稽郡吴县,汉唐日呈繁华。
唐初,因其名太奢,改名铜里。尚属村市,在九里村。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吴越王钱镠划吴县南地、嘉兴北境,置吴江县后,同里属吴江县感化乡、
宋代,废感化乡,同里属范隅乡,正式建镇。将旧名”富土“两字相叠,上去点,再将该字一分为二,上半截为“同”,下半截“田”与“土”相加,变为同里。
元明时同里渐移至南,因镇内三条东西向市河,成”川“字型,又名”同川“。屯村汉代成集市,始称”屯市“,唐初已达兴盛时期。宋建炎年间,居此地者千余家。
元明时”易市为村“。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张士诚其弟士德据吴江,分兵谭道济守屯市东关,控扼守秀州、松江二要冲。明嘉靖年间居民数百家,铁工过半,后居民稍增,自成市井。明代弘治元年(1488年),屯村属吴江县久咏乡。
清乾隆年间行政区域重新调整。原居同里镇中,水民安数亩的放生河塞筑屋,”
亦成闹市“,称”新填地“。镇域继续向东南扩张。宣统二年(1910年)推行区域自治。
民国元年,同里设市公所。
民风习俗
走三桥是老百姓避灾祈子求福的祈禳活动。同里走三桥习俗中的“三桥”是指鼎足而立、相距不足50米、静卧同里古镇区的三座古石桥:太平桥、吉利桥和长庆桥。它们是古镇同里的桥中之宝。
2011年,吴江市人民政府公布同里走三桥习俗为第四批吴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莲厢是流传于浙江沪一带的一种民间自制器乐。它一般选用一米长、内径为两厘米左右的青竹为原材料,艺人们从两端起每隔10厘米左右就在竹筒上打一个穿通的孔,在孔中嵌两个铜钱(孔稍大于铜钱,能摇响铜钱即可),并用螺丝螺帽固定住,同时在此处系上红绿黄的绸带。一般两端各打三个孔,系上三对五彩绸带。
而所谓的打莲厢就是艺人们手持莲厢,和着乐曲按照各种方法用莲厢拍打自己的手脚、胳膊、肩腿等。舞动时,莲厢内的铜钱会因此发出悦耳的声响,五彩的绸带也上下翻飞,煞是好看。初时的莲厢艺人一般均为男子,身穿白衣白裤,在庙会及重大活动中表演。演变至今,许多女子也打起了莲厢,同里的妇女们时常身穿蓝布印花衣衫,头包蓝布碎花头巾,在各种喜庆场所及重大节日里翩翩舞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