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圆明园为代表的清代皇家园林让大众既好奇又陌生:它们除了亭台楼阁、土山湖水之外还有什么故事吗?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肖东发到山东博物馆做了题为《三山五园的历史文脉》的讲座,他为观众们梳理了清代皇家园林的发展脉络。
中国好风水,最好京西北
所谓三山五园,其实是北京西郊一带皇家行宫苑囿的总称,三山指香山、玉泉山、万寿山;五园指畅春园、圆明园、颐和园、静宜园和静明园。它真正形成是从清朝康熙至乾隆期间陆续修建起来的。但若要说它的发展脉络,则要先从北京的风水说起。
我们所居住的华北平原其实到北京就到头了,再往北就是燕山了。古人说,北京“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诚天府之国。”居庸就是居庸关,在这里指燕山,南襟河济指的是北京南面临着黄河和济水,这在风水上来说,是绝佳的好地,有帝王之气。说这话的不是现代人,也不是明清人,而是唐朝人杨益。杨益字筠松,是唐朝著名的堪舆师,被唐僖宗册封为国师。他就说北京的风水好,还有唐朝的杜牧、宋朝的范镇、朱熹都夸北京风水好。这么多名人说北京风水好,看来就是有道理了,而且风水堪舆并不完全是糟粕,它是有文化的。
那么北京风水是好了,可在北京城来说,哪里的风水又最好呢?答案是京西北。
契丹人不傻,辽的时候,他们就在现在的北京西北建了很大的寺庙和园林了。金的时候,又在那里建香山寺、皇帝行宫。但是三山五园真正成型还是清代。从康熙二十三年(1648)建设畅春园为起始,到乾隆二年(1735)扩建三山五园的工程基本全部完成,自海淀至香山,共分布了90多处皇家离宫御苑与赐园。
未名湖、博雅塔都是和珅的私产
五园中,最早建设的就是畅春园。满洲人不耐北京夏天的暑热。紫禁城里就是单调的大院套小院,风也刮不透彻,住着并不舒服。为了亲近自然、过得舒服点儿,康熙皇帝就在北京南边的大兴建了好几个行宫,不时在那狩猎。后来他发现,北京的西北这里有一个明朝留下来的私人花园,稍加改造就会非常漂亮且实用,于是他便命人着手改造。
这个私人花园说起来也挺有来头,它的主人原本是明朝万历皇帝的姥爷、武清侯李伟。康熙改造之后,给园子起名叫畅春园。畅春园建得漂亮啊,康熙住着非常舒服,所以他经常来住。频率有多高呢?我查阅资料发现,从建成畅春园到康熙死,36年间,他总共来了畅春园257次,待了3800多天。康熙后期又兴建了避暑山庄,所以他去畅春园就少点了,但他仍然是死在了畅春园里。
说起来,北京大学校园的基本格局其实是由包括畅春园在内的九个古代园林构成的。除了畅春园,在它东面一墙之隔是明朝米万钟的勺园,米万钟是米芾的后人,他是明末大家。淑春园里的景色包括北大的未名湖、博雅塔,而它的主人其实是和珅。这么一个大贪官,他的园子现在却是中国最好的大学的校园。未名湖中有一个石舫,这是和珅不作死就不会死的证据:石舫是皇帝为代表江山永固、风吹浪打都不会倾覆的寓意而造,为人臣的和珅建这个就是找事。果然,乾隆前脚刚死,第三天,嘉庆就把和珅抓了起来公布了二十条罪状,其中就有一条:你京西的园子里有石舫,这就是逾制,就该死。
蔚秀园,北大西校门对着的园子,是七王爷醇亲王奕譞的。他的一个儿子就是光绪,他的孙子就是溥仪。等于一个园子出了俩皇上,厉害吧。
鸣鹤园又叫老五爷园,朗润园是鬼子六奕訢的园子。这个朗润园里有个致福轩,地方不大,不注意的话其实并不起眼。当年奕訢死了之后朗润园收归内务府所有了,之后,慈禧太后长居颐和园垂帘听政,致福轩就成了内阁军机处及诸大臣议事之所。相当于我们现在中央的书记处开会。袁世凯等人就在这讨论废科举、君主立宪的问题。致福轩后面的北京大学十三公寓,就是季羡林、汤一介、金克木等人的寓所,当然,他们都已经不在了。
承泽园是庆亲王奕劻的园子。就在承泽园的旁边,有个叫吴家花园的地方,当年彭德怀彭总在庐山会议之后就寓居于此六年,我的老师们当年经常能遇见他。
镜春园是个公主的,农园是个贝子的。北京大学就有这九个小园子。全世界也找不出哪个校园有这么多的文化底蕴,说北大是全世界最美的校园一点也不过分。
圆明园“虽由人作宛自天成”
康熙四十八年(1709),皇帝把畅春园北面不远处的一个园子赏给了皇四子胤禛,这个园子就是圆明园,胤禛后来成了雍正帝。起初,圆明园很小,雍正三年(1725)开始扩建,后来扩大成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万春园),合称圆明三园。全盛期时,圆明园还有熙春园和春熙园,道光皇帝把自己的四子安排住在了熙春园,他就是后来的咸丰帝,熙春园在咸丰即位后也改名叫清华园;而春熙园后来改名叫朗润园。
现在我们说圆明园,大家脑海里浮现的都是大水法的残垣断壁,但其实,大水法及谐奇趣、黄花阵等所在的西洋楼景区只是整个圆明园总面积的2%而已。可以想见,圆明园若不被毁坏,它能有多大。
当初圆明园在建设时,就非常讲究天人合一。有人评价说圆明园“虽由人作宛自天成”,一点不假。这就要说东西方在园林建造的不同取向,西方建园林时总是要把人工痕迹做得特别明显,弄些直来直去的道路和花草,开敞透彻的空间,似乎总要跟大自然过不去似的;而中国园林建造的时候,总会把它做得自然,弄点意境,一个景色、一个建筑总会借景生出点诗情画意,这些可都是有典故和出处的。
你像圆明园里的“九洲清晏”就是皇帝的寝宫,慈禧太后早年就住在这里。“万方安和”则是设计了“卐”字形的建筑,这样无论冬夏,皇帝都可以根据太阳的位置随时调整自己的方位而不会出现死角。
这么多的好东西,1860年,英法联军一来都给烧了。之后,同治皇帝没干啥事,光重修圆明园去了。但重修又没有那个实力,就先修圆明园绮春园,因为他妈就是在那怀的他。但是绮春园也没有修好,1900年再次被烧。
现在圆明园里虽然都是废墟,但也值得仔细逛,到处都是故事。
建都初始的莲花池,差点因建西站给填了
武王伐纣时,北京就已经建成了,那个时候大约是公元前1045年。直到1153年,金主完颜亮正式把首都从东北的阿城迁到北京,北京才正儿八经成为一国首都。这样算起来,北京建城有3000多年了,建都也将近900年了,它的历史不可谓不厚重。
比如辽金时期,北京作为陪都、首都的时候,当时城市的中心是现在莲花池一带,也就是如今的北京西站南广场的西边。当初建北京西站时,差点把莲花池给填了,多亏我老师、被人称为“活北京”的侯仁之老先生劝阻,这西客站的中轴线才东移了几百米,莲花池也得以保留下来。卢沟桥也是,这个800多年的石桥当初还跑好几百吨的大车呢,还是侯仁之先生一呼吁,政府很快就不让车辆从桥上走了。
元朝时,蒙古人放弃了辽金的旧城,改以琼华岛为皇宫内苑,这才形成明清的皇城格局。
可惜的是,当初那么多的好园子都随着历史的推进消失了。不仅如此,随着环境的恶化,当初京西北的泉水如今逐渐干涸、受污染,美景日益消亡。
前人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财富,好东西都得保留着。如果我们还不注意,颐和园、圆明园的湖水也要干涸,我们自己的生存都要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