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文化的轮廓,在不同的人眼里看来都可能是一幅不同的图景。”为了探寻我们的巴渝文化,家乡文化,本文对我的家乡——白沙镇进行了调查,希望能够继承和发扬巴渝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
白沙简介
白沙镇位于重庆西部,幅员面积238平方公里,总人口15万人,2012年主城区人口近10万余人。是重庆市第一人口大镇及重庆市重点发展的中等城市。素有“天府名镇”“川东文化重镇”之美称和“小香港”之盛誉。
白沙镇历史悠久,早在东汉末年,就有人口聚居,形成村落,唐朝时期曾在此兴建大圣寺,此后,宋、元、明、清朝代,均在此设镇,民国时期在此设江津县第三区署。解放后,这里曾6年作为江津县人民政府所在地,1980年至今,设白沙镇人民政府,现为区级镇。
著名爱国诗人吴芳吉,地方史学家邓少琴,国画家张采芹,爱国将领抗日军长夏仲实,书法家周浩然,油画家陈可之,作曲家王锡仁,前国家女排主教练邓若曾,原国防科工委主任丁衡高上将,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士周光召,当代科技创造发明家张朝吟,政治家谢添等,都曾在这块沃土上生活、学习或工作。正因如此,白沙镇才蕴含着浓浓的巴渝文化气息。
抗战文化
前往白沙镇,我从那一处处抗战遗址中感受到了战争年代的硝烟弥漫。至今留存完好的抗战文化遗址有长江流域唯一保存完整的古川江码头朝天嘴、川东第一大礼堂——鹤年堂、七七抗战纪念堂、国民政府审计部、中央图书馆、国立编译馆、国民党党史编纂委员会、第二陆军医院、国立女子师范学院等。据最新统计,在整个重庆的183个抗战遗址文物点中,白沙镇就拥有挂牌保护的抗战文化遗址20处,占15%。白沙镇的一砖一瓦,都有着历史的痕迹。
1937年,随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每一位中华儿女都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为民族独立作出自己的贡献。而作为川东重镇的白沙此时在四万万同胞汇成的洪流中,更是用不屈的双臂扛起了属于自己的那份爱国责任。在川军将领夏仲实的率领下,数千白沙子弟兵出川抗日,血洒疆场。1944年,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前往白沙组织社会募捐,上万师生与白沙民众集体下跪募集,慷慨激昂令人泪下。这样的情景怎能不让人热血沸腾!
在白沙古镇,至今仍保留有一处朝天嘴码头,而且它是长江上唯一保存完好、迄今仍在发挥作用的川江老码头。抗战时期,白沙作为大后方的人力、物力集散地,从全国各地来往白沙的单位、人员和各种抗战物资都在这里上下,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很大贡献。由于其地势、地貌和大片吊脚楼与重庆朝天门酷似,所以有“白沙朝天嘴,重庆朝天门”一说。直到现在,如果拿着上世纪30年代朝天门的照片一比较,会惊奇地发现两者仍有不少相似之处。
民俗文化
白沙有一项令人叹为观止的民俗活动——打铁水,“打铁水”是将铁熔化成铁水,然后洒向空中,形成美丽的“焰火”景观。它源于明末清初,盛于清代至新中国成立初期。跨越300多年时空的“打铁水”绝技,依旧在白沙镇华丽的上演。据白沙镇打铁水的师傅说,打铁水本是农民请补锅匠在自己的厅堂或坪院里进行表演,以此祈福,后演绎成请补锅匠集中在老衙坪表演,寓意团团圆圆,并确定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晚为固定活动时间。空手打铁水表演者掬起熔点1200℃至1500℃的铁水抛至上空,一般高度在4至6米左右,铁水抛上空中时就像天女散花,散落地上时就像泼金撒银,十分艳丽。
这次的白沙之旅,让一个有着丰富巴渝文化的白沙古镇呈现在我的眼前,我了解了白沙的抗日文化,民俗风情,白沙镇被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不是没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