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闭幕的“中国传统村落·黔东南峰会”上,住建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过去的五年,中国传统村落实现了文化遗产得到基本保护、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基本改善、保护管理机制基本建立、安全防灾能力基本具备,传统村落即将进入复苏阶段。
如今,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作为凝聚中华民族璀璨历史文化的“博物馆”,传统村落的价值日益被人所识。走向复苏的传统村落,旅游开发风生水起。但业内人士提醒,要留住乡愁,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不能过度。
走向复苏,传统村落纷纷搭乘旅游快车
走在井陉县吕家村的石板路上,一座座古香古色的明清建筑,充满了历史的沧桑。作为首批“中国传统村落”,这个身处太行山腹地古朴恬淡的小山村,正在演绎着乡村旅游的新故事。
“我们村不仅有年代久远的明清老院,有长生口战役129师指挥所等多处抗战遗址,还有一到秋天漫山遍野都是红叶的景观,发展乡村旅游具有独特优势。”吕家村党支部书记吕义青说,现在每到节假日就有很多游客来参观游玩。
离吕家村不远,同样是以明清古建筑群闻名的井陉县大梁江村,乡村旅游也发展得如火如荼。大梁江村党支部书记梁瑞锁介绍,2016年以来,他们先后投资700多万元,对村内供水设施和污水处理设施进行了统一更换,高标准建设了无害化星级公厕和村口游园,还打造了10多家各具特色的农家小院。如今,村内旅游景点有15处,年接待游客5万人次。
“大梁江村入选首批中国传统村落之后,他们进行了旅游开发,对古戏楼、武魁院等代表性古院落进行了整体修缮。修缮时尽量修旧如旧,最大限度保留原有风貌。”梁瑞锁介绍。
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具有较为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较高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目前,我省已被认定的“中国传统村落”有145个,其中大多在进行旅游开发。蔚县西古堡村深入挖掘打树花、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知名旅游品牌。邢台县英谈村通过保护传统村落,凸显了集红石文化、红色文化、建筑文化为一体的独特魅力。
“我省的传统村落大部分集中在太行山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适度进行旅游开发,既可增加村民收入,使年久失修的传统建筑得到更好修缮和维护,又可以使传统习俗和传统手工业得到振兴,避免村落空心化,从而传承其文化、延续其活力。”河北省城市规划协会会长邢天河说,如今,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保护传统村落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传统村落实现现代化的一条特殊路径。
那么,对于传统村落来说,开发与保护如何兼得?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冯骥才,曾多次到河北传统村落考察、调研。他认为,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不应过度,如果不对旅游开发加以管理,这些传统村落极有可能“得而复失”。
“这需要掌握好‘度’的问题,保护和开发应该达到一种平衡。只有保护下来才能考虑合理利用,利用得当才是有效的保护。”邢天河说,如果把旅游开发当作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主要甚至唯一出路,那就意味着只注意到了传统村落的经济价值,而忽视了其文化价值、社会价值。而经济价值,只是传统村落全部价值中很小的一部分。
创新模式,让传统村落“活”起来
对于城里人来说,传统村落的魅力在于其记载着千年历史文化的沧桑感和神秘感。但对于村民来说,落后的经济条件,缺失的基础设施,破旧的古老建筑,不得不使他们想“逃离”出去。那么,怎样才能使古村落保持活力?
村民是保护传统村落和传承历史文化的主要力量。留住村民,才能在语言、饮食、歌舞、服饰、礼仪等方面传承下去,保护好“活”着的文化。“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要能承载起村民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可以将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对接,以当地传统文化推动特色农业开发,打造富民产业。”邢天河说。
目前,吕家村在传承村落文化的基础上,开发了面积达130亩的农业园区,种植了花椒、苹果、核桃、柿子等树木,供游客观光和采摘。吕家村四面环山,每到秋天,漫山遍野的红叶景观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观赏。如今,吕家村人均年收入已由2000多元增加到7000多元,很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开始回流,村民凝聚力大大增强。
“现在很多传统村落分布在偏远贫困地区,自身发展条件和能力有限。尽管政府予以一定的资金支持,但这是远远不够的。”梁瑞锁建议,在政府先期投入的基础上,一些有意向的科研机构、民间组织以及企业,都可以参与传统村落开发,并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让村民享有利益主导权和分享权,增强传统村落的自我造血功能,最终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
此外,我省也在积极探索保护传统村落的新模式。2016年6月,全国第一个传统村落保护区正式落户井陉。该保护区打破行政区划,对集中连片古村落整体规划和保护,范围涵盖天长镇、于家乡、南障城镇、秀林镇4个乡镇的24个村庄。此举被业内人士称为“传统村落保护的河北新思维”。接下来,我省还将对蔚县、沙河、涉县等地进一步调查,让更多古村落群得到整体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