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全国旅游行业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大力实施旅游业“515战略”,推进全域旅游、旅游供给侧改革、厕所革命、旅游扶贫、旅游富民、文明旅游、红色旅游、旅游市场秩序、旅游外交等工作,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目前,旅游业已全面融入国家战略体系,成为引领经济转型发展的综合性产业,成为事关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幸福产业,成为国际社会友好往来的和平事业。为明确旅游大时代的发展大势,更好地全景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旅游行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同时迎接党的十九大,将通过“全域旅游大词汇”展示全域旅游时代的多个旅游热词。
大词汇之NO.1全域旅游
2016年7月,习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指出:“发展全域旅游,路子是对的,要坚持走下去。”李总理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全域旅游上升为国家战略。
全域旅游是指将一定区域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进行统一规划布局、公共服务优化、综合统筹管理、整体营销推广,促进旅游业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管理向综合目的地建设管理转变,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从粗放低效方式向精细高效方式转变,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转变,从企业单打独享向社会共建共享转变,从围墙内民团式治安管理、社会管理向全面依法治理转变,从部门行为向党政统筹推进转变,努力实现旅游业现代化、集约化、品质化、国际化,最大限度满足大众旅游时代人民群众消费需求的发展新模式。
国家旅游局先后在浙江桐庐、宁夏中卫召开全国全域旅游创建工作现场会和全国全域旅游推进会,全国现已经有500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覆盖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17年6月12日国家正式印发了《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
学术界也有人对全域旅游做了解读,认为对于“全域旅游”概念的理解,延伸开来有八个方面——全要素、全行业、全过程、全时空、全方位、全社会、全部门、全游客。概括地讲,就是把行政区当作旅游区,全部区域一体化发展旅游。将目的地作为一个大景区,各行业共同投入,各部门共同管理,全城居民共同参与,目的地吸引物要素全部调动,为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从而满足游客全方位体验需求。
关于全域旅游的观点,总结下来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观点,将全域旅游等同于全境旅游,要求把一个区域整体当景区来规划设计。
第二种观点,将全域旅游等同于无景点旅游,彻底摒弃门票经济,全面实现休闲经济。
第三种观点,将全域旅游等同于全面旅游,全行业全部门积极融入旅游产业中,以旅游产业为中心来统筹发展区域经济。
第四种观点,认为全域旅游违反旅游产业的基本规律,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罔顾我国旅游产业的客观条件,是空头支票,是拔苗助长。
全域旅游不等于全境旅游,要求把一个区域整体当景区来规划设计的观点是非常可笑的。
第一,一个区域首要功能是满足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不是一切围绕旅游服务,把一个区域整体当景区来规划设计是本末倒置。
第二,旅游活动是求异求新的行为,适合全域开展旅游活动的地方是极少数,将明显不适合开发旅游的地方也按景区要求去规划设计,是浪费时间和金钱。
第三,最最重要的是,主管旅游的部门也没有这样的权力和能力,单纯的景区规划尚且摆不平农林水利土地建设等诸多部门的要求,把全域当景区来规划设计就更是笑谈了。
按照这种逻辑,全域旅游规划的核心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一、全域旅游规划要分析区域内全域旅游发展的条件。
总体规划编制是在对规划范围所拥有的旅游资源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旅游需求的行为特征,来确定区域内旅游发展的目标、发展路径、发展方式、空间布局、构建起旅游的产品体系和旅游服务体系;全域旅游规划是要根据区域内社会经济结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结合旅游需求的规模与经济能量,分析通过旅游这种消费方式,对区域内社会经济带动能力以及旅游的经济影响能力。
如果一个地区的旅游经济幅射力无法支撑地区的社会经济的体量,那么,这个地区就不具有全域旅游发展的条件。如果说旅游总体规划是要解决能不能发展旅游的问题,那么全域旅游是要解决旅游这种经济系统能不能成为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问题。旅游总体规划是旅游内生系统的规划,全域旅游则是外生社会经济系统的规划。
二、全域旅游规划要研究旅游便利化体系的构建问题。
总体规划编制是依据地区旅游资源的性质,规划各个旅游要素的空间配置和行业配置,而全域旅游规划是要研究这种空间配置和行业配置所形成的旅游便利化问题。全域旅游一个重要特征是要提升旅游者的旅游品质,而旅游品质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是旅游便利化的实现。全域旅游规划要依据区域内现有的资源、设施和服务,以旅游便利化为目标规划出适应旅游需求的一个完整的旅游服务系统,以满足旅游者对旅游品质提升的需要。
例如一个以度假旅游为重心的旅游目的地的全域旅游规划,你要深入研究度假旅游的便利化,你不仅要规划度假区、旅游小镇、自驾营地、度假项目,旅游风景道、你还要规划车辆租赁系统、标识系统、旅游代理系统、旅游公共服务系统,要研究旅游者如何前往旅游目的地的旅行方式、度假方式等等。所有这些不仅涉及到旅游硬件建设,还有服务与政策等软件建设问题。
三、全域旅游规划要研究旅游空间形态的构建问题。
以往的旅游总体规划的空间布置是以传统旅游资源为基础的景区空间分布,我们之所以形成一个个功能区,是依据这个区的景区或景点资源的属性。这种以景区为核心的旅游空间形态是适应观光旅游要求的。进入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和休闲旅游发展阶段,这种以景区为核心的空间已不适应旅游需求的变化,因此,全域旅游规划要打破原有的旅游空间形态,通过全域旅游规划要建立以适应旅游需求的新的空间形态,要构建起景区、度假区、休闲街区、旅游小镇、露营地、购物区、旅游综合体、旅游风景道、绿道等等点、线、面相结合的旅游空间系统。
就现实来说,在这些旅游空间形态中,除了景区有法律保证之外,其它旅游空间形态都是缺少法律制度的保证,因此,全域旅游规划表面上是一个技术问题,背后却是一个制度调整及改革的问题。
四、全域旅游规划要研究旅游供应链的构建问题。
在总体规划中我们重点规划的是资源如何转化产品,全域旅游规划重点是如何围绕产品形成旅游供应链。我们知道,旅游产业链或者供应链与工业品的产业链或供应链是不同的。旅游产业链或供应链是依据旅游需求形态形成的,有什么样的旅游需求形态就会有与其相对应的旅游产业链或供应链。
你要发展观光旅游,它是以旅行社企业为核心、景区企业和住宿企业为基础而形成的产业链或供应链,但要发展度假旅游,这个产业链或供应链便就不相适应了,你要重新构建旅游产业链或供应链,全域旅游规划要依据旅游总体规划要科学规划适应于定位需要的旅游产业链或供应链。
五、全域旅游规划要研究旅游相关产业附加值提升问题。
旅游总体规划的核心目标体现在旅游效益的增量上,主要表现在规划期内的旅游人数、旅游收入、旅游就业人数等等这些旅游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标上,全域旅游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发展方式,核心是要通过全域旅游的发展对整个区域内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对整个区域内社会经济活动的带动作用,具体评价是旅游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联度、贡献率以及与旅游相关产业附加值增长率。
这是全域旅游发展的重点,如果一个地区通过全域旅游实践,不能提升相关产业的旅游关联度,不能提升这些产业的旅游附加值,对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高,全域旅游就不是这个地区一个好的社会经济发展方式,就会加大这个地区社会发展的机会成本。
六、全域旅游规划要研究旅游社会管理体系的构建问题。
在旅游总体规划中,我们是以旅游的部门管理为核心形成的旅游行业发展规划,面对于旅游的综合性,跨部门以及跨行业的旅游需求,这种规划的执行起来难度较大。全域旅游规划的规划要站在全社会管理的角度,而不是以旅游管理部门为主体来规划旅游的制度设计的旅游管理的。
例如,在旅游总体规划中,我们很难涉及到与旅游相关部门的管理职能,如交通、工商、城建、公安,虽然这些部门的管理涉及到一个地区旅游问题,但是由于部门管理的分割,协调起来非常困难。例如,主要旅游目的地的高速公路服务区,随着自驾车旅游的发展,服务重点已经从为货运车辆服务转向为旅游者服务,我们理应随着这种服务对象的转变形成一个所谓的“服务区革命”,将高速公路服务区变成一个具有旅游功能的休闲区、购物区,这种需要是现实的需要,但由于管理权限问题,“服务区”革命一直没有展开,这就制约了自驾车旅游的品质的提升。(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