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是人类最古老的产业,农村是人类最早的集居区,农业和农村传承着人类发展过程中最完整的经济和文化基因一直发展至今。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背景之下,研究农耕文化、发展创意农业有着特殊重要的现实意义。
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石
人们总是说,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历史,而这光辉灿烂的文化历史却是以农耕文化为最基本的脉络一脉传承的。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农耕历史,在距今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开始从事农业,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夏朝,中国的黄河流域就开始了从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的过渡。从那时起,中原农业逐步形成精耕细作的耕作传统。伴随着以种植农作物为基本生产方式的农业社会的发展,农耕文化应运而生,而且绵延不绝。中国乡村现存的几乎所有的文化活动都与传统的农耕文化息息相关。
在中国长期形成的农耕文化中,人们崇尚勤劳、执著、忍耐、朴实的传统美德,比如“愚公移山”的故事就是勤劳和执著的典型,这在当前依然值得大力提倡。同时,中国农耕文化也孕育了随遇而安、得过且过、安于现状、偏于保守的惰性心态,这些对于中国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依然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农耕工具发展演进过程农耕工具的不同发展阶段代表着不同的农耕时代。回溯中国农耕工具的发展历史,那就可以从一个角度透视出一部中国农耕发展的历史。旧的农耕工具总会被新的农耕工具所取代,但每个时代的农耕工具所蕴含的当时的科技水平、文化倾向都是值得后人回味的。
基于农耕文化来搜集有代表的传统农具,开辟农耕民俗展馆,将传承几千年的农具、农技、手工技术进行展示,其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都会随着时代推移而凸现。因此,研究农耕工具的发展演进过程,从中挖掘出创意农业的发展思路,在今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比如,各地兴办的“农具博物馆”、“古旧农具展示厅”、“传统农具使用体验”等活动,都是在针对农耕工具发展演进过程来经营创意农业。
种植作物发展演进过程传说是炎帝部落最早开始大面积耕播粟谷,并将一些野生植物驯化为农作物,如稷、米(小麦)、牟(大麦)、稻、麻等。后人将这些作物统称为“五谷”或“百谷”,并留下许多“神农创五谷”的美好传说。其实,生产工具的发明和改进以及野生动植物的驯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渐实现的。后人把这些成果归于炎帝,表现了人们对他的尊崇和对先祖的怀念。经过祖祖辈辈的农耕经验的传承,在中国的黄河流域逐步形成了以种植旱粮为主的耕作习俗,而在长江流域则形成了以种植水稻为主的耕作习俗。对农耕作物发展历程的挖掘,对古老传说中文化因素的探究,都可以成为我们发展创意农业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