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特色小镇“特”在什么地方?一言蔽之,“特”在它的功能要求,即“产业、旅游、文化、社区”四位一体。但在实践中,这几者之间,尤其是旅游融入的多与少、深与浅的关系,则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这也让不少小镇的“主人”深感苦恼和困惑。
虽然,有关部门为高水平推进和建设浙江特色小镇,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的文件和规制,如《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高质量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通知》《浙江省特色小镇验收命名办法(试行)》《浙江省特色小镇建成旅游景区的指导意见》等,但因为不同特色小镇主导的核心产业不一样,其关系也不能用一个统一的尺度去衡量。
由此,就产生了一个关键问题,那些不以旅游为核心产业的小镇,旅游融入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到底该如何把握?笔者在指导特色小镇旅游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反复思考,总结出了以下四个基本原则。
一、必须把握住核心产业的文化基因。产业是特色小镇建设的首位要素。一个特色小镇如果离开了强有力的产业支撑,那就是无本之木,无根之萍,自然无法生存与发展。产业、行业、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一定会拥有它自己的本质性东西,就是由产业基因形成的产业文化。文化为魂,旅游为体,一个有活力的产业必定拥有它自己活跃的产业文化。
只有深入挖掘提炼了产业文化,旅游项目的设计、氛围的营造才会契合主题,旅游的空间结构、功能布局才会合理合情,旅游的产品策划和节事活动的开展才不会张冠李戴,旅游的要素配置才不会东施效颦。旅游如何融入特色小镇建设,第一步是要弄清核心产业及背后的文化基因,这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比如,杭州下城区的跨贸小镇,其核心产业是“跨境电商贸易”,其产业背后的文化就是“国际商贸文化”和“网上丝绸之路”,因此,它面向的消费者就应该是国际级的,它的旅游要素配置也应该是世界级的,游客、业主享受的是“地球村的生活”。
二、必须把握旅游融入特色小镇建设的深度和广度。浙江的特色小镇建设,要求产业、旅游、文化、社区四方面做有机结合,即产业兴镇、科技强镇、旅游兴镇、文化传镇;要成为浙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力军,高水平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旅游作为环境产业、幸福产业,在这其中无疑起着多方面的作用。但不同的小镇因为主导产业定位不同,旅游在其中的作用呈现也有明显区别,或生产性,或生活性;或主导,或带动,或辅助。以杭州下城区跨贸小镇为例,商贸本身直接决定着跨贸小镇的发展是否能成功,但通过旅游能带来多少人流量、现金流、信息流,对跨贸小镇健康、可持续发展影响甚大。
另外,不同的旅游消费者,还对小镇的环境和服务品质提升起着相当的作用。对跨贸小镇来说,旅游的功能性要求是全方位的,在其可接纳区域及游客承载量范围之内,游客来源地域越广、越多越好。然而,诸如杭州滨江区的互联网小镇、余杭区的梦栖小镇就不一样了,这些小镇对游客开放的空间区域是必须进行相应限制的,否则就会破坏小镇产业工作者所需的静谧氛围。换言之,上述小镇的旅游项目一定要与产业融合,其旅游配套设施一定是强调主客共享,它们更多是为社区营造良好的自然、生态、服务环境服务,更多是为提高社区居民生活品质服务。
三、必须把握特色小镇的旅游主题。特色小镇的“一镇一业”本身为小镇的旅游主题发展奠定了基础,明确的旅游主题又为特色小镇的发展生命力提供了支撑。美国汽车城市底特律的转型就是一个例子,国内不少资源依托型城市的再生也是鲜活的案例。提炼特色小镇的旅游主题,可以从特色小镇的类型着手。浙江的特色小镇分为历史文化型、城郊休闲型、新兴产业型、特色产业型、资源禀赋型、生态旅游型、高端制造型、金融创新型、时尚创意型等,这种分类本身就是从产业领域角度出发的,其主题方向和文化内涵也比较清晰。特色小镇的旅游主题也不是不可以创造的,但这种创造一定要基于产业的核心基因,基于旅游“新奇特”的吸引力,基于引领或创造的消费市场。
四、必须把握支撑旅游主题的项目、要素和产品。特色小镇建设作为新时期产业转型的抓手,小城镇建设的推手,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各类市场资本也是争相进入。在这种情况下,旅游融入特色小镇,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项目设计和招引紧紧围绕旅游主题展开,与主题无关的项目即使再好也须拒之门外;二是严控对生态和环境有负面影响的项目;三是正确理解“主客共享”,“小镇的就是小镇的,共享的就是共享的”;四是强化产品的体验度,强化旅游与互联网、科技等方面的融合。
所谓原则,是指必须遵循的规则。笔者上述的四个基本原则是基于个人对浙江特色小镇培育和创建现实的理解和思考,不揣冒昧的发表,是为了引得智者更深入的思考。但不管如何,个人以为,特色小镇的产业基因、产业文化一定是旅游融入的出发点,唯有如此,一千个特色小镇才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