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千年农业实践中,中国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农耕文化。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的基础。关于农耕文化,众多学者已从不同视角给予界定。从普遍意义上讲,农耕文化是通过农业耕种所创造和积累的,与农业社会有关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包括传统农业基础之上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典章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风俗、语言、习惯等文化形态。
段海霞
一、模型的构建
笔者通过对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农耕文化资源单体进行归纳,总结出我国农耕文化资源大致分为十六类:即农耕产品、农耕器具、农耕技术、农耕方式、农业水利工程、农灾防治、贮藏方法、农趣体验、农耕艺术、农食、农贸、农居、农事崇拜、农业政策与制度、农学思想与农书、礼仪与习俗。系统分析这些文化资源类型,综合考虑不同农耕文化资源类型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挖掘其背后蕴含的文化价值,以文化价值为核心,根据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思路,笔者从功能价值、体验价值和膜拜价值三个层面,构建出中国农耕文化资源价值三层环形立体模型。
在中国农耕文化资源价值模型中,丰富多样的农耕文化资源按照功能、体验和膜拜的价值导向,大致分为三个层级:一是外围层,以粮食作物、铁犁牛耕、轮作、都江堰水利工程、作物虫害生物防治、风干贮藏等为代表,能够实现基础性农业生产功能的资源集;二是中间层,以捉泥鳅、年画、酿酒、集市、木屋等为代表,具有体验性强和一定文化创造力的资源集;三是核心层,以农神崇拜、婚丧嫁娶、《齐民要术》书籍、重农抑商政策等为代表,形成对现实具有深刻影响力的抽象概念或理论的资源集。
二、产业化思考
研究农耕文化不同资源集的显著特性,为其找到有针对性的产业化发展路径,从而建立较为科学合理的中国农耕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体系,将有助于进一步促进资源创造性转化为资本,并为中国农耕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更加持久的动力支撑。鉴于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探索性建议。
1、基于功能价值的农耕文化产业开发方向
(1)鼓励发展新型农业模式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产业融合态势,避免以破坏农耕土地稀缺资源为代价来实现增产增收,依托某地区资源禀赋和区域优势,积极鼓励发展适应时代需求和当地特色的绿色农业、循环农业、高效农业、休闲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等新型农业模式,带动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2)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
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导向,着重加强研发、生产、加工与包装的产业链环节,打造特色有机农产品等产业基地,实现农产品产业聚集效应、规模效应和品牌示范效应,提升区域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打造大型农贸交易与物流基地。充分考虑农产品对保鲜的高度要求,完善时效性农产品物流管理流程,重视农产品产后加工、包装、储存、运输和配送等物流环节,实现农产品保值增值。
(3)以文化活动助推农业经济创新发展
通过举办农业技能大赛、创意挑战赛、高峰论坛等一系列丰富的文化活动,以文创赋能经济,发展以农耕文化为核心的多种实践项目,为提升农耕技术、革新农耕器械、创新农耕模式等营建良好的环境氛围,并促进农耕文化市场消费内容不断更新,实现传统优秀农耕文化的当代价值。
2、基于体验价值的农耕文化产业开发方向
(1)促进农耕文化与体验型旅游深度融合
规划建设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重大文化旅游项目,通过农田景观、主题住宿、主题餐饮、农耕体验、农学知识、农产品、特色工艺品等一系列内容展示,将带有农耕文化的原色、建筑、产品、思想等聚合呈现,强化体验式消费场景下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2)大力发展体验式农耕文化产业业态
积极发展和培育与农耕文化相关的文化休闲、影视传媒、文化演艺、动漫游戏、工艺美术、创意设计等产业业态,促进农耕文化产业鲜活发展。
(3)鼓励发展面向大众的农耕文化精品项目
深入挖掘与农耕相关的艺术、体育、饮食、居住、娱乐等文化内容,借助赛事、节庆、动漫、游戏、影视、文学、演艺等载体,打造内容优质、特色鲜明、形式百变、意味深远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项目,为美好生活提质增量。
鼓励原创,搭建农耕特色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等创作与交流平台,为农耕文化感兴趣者提供一个活动内容丰富、交流畅通、体验便利的文化艺术空间。
3、基于膜拜价值的农耕文化产业开发方向
(1)建设中国农耕文化理论研究平台
辉煌灿烂的中国农耕文化为后人留下了和谐、务实、应时、守则、取宜、多样性、可持续化等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设立专门的研究所、学科专业方向、专业培训机构等偏向理论研究的平台,更好地挖掘中国农耕文化的现实意义。研究中结合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后现代主义农业等时下较为推崇的农业发展模式,善于借助高新技术手段,在食品安全、物候与节气、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农业生态系统、环境保护等备受人们关注的重要领域,着重进行分析和研究,使农耕实践创造的宝贵经验得以传承与升华,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新的理论支撑。同时,要重视相关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促进农耕文化不断创新和发展。
(2)搭建体验平台诠释农耕文化精髓
实体空间。建设带有研究、体验和教学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农耕博物馆。以传统农耕文化精髓,赋予实体空间深厚底蕴,集中展示语言、戏剧、民歌、风俗、祭祀、礼仪、政策、理论、宗教等的各类农耕文化元素。
虚拟空间。运用现代虚拟科技,将有深刻农耕文化烙印的人际交往理念、风俗制度、文化教育、国家政策等文化内容,融入虚拟系统模型设计,形成以广大青年人群为主要受众的互动式虚拟展厅或网上展厅。(本文来自中国经济网,作者段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