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宝鸡法门寺佛指舍利的文化特性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8-03-02 09:44:25
核心提示:  1987年,陕西宝鸡法门寺唐代地宫中出土了四枚佛指舍利。其中一枚颜色略黄,质地似骨,表面有裂纹和斑点,根据地宫出土的宝函
  1987年,陕西宝鸡法门寺唐代地宫中出土了四枚佛指舍利。其中一枚颜色略黄,质地似骨,表面有裂纹和斑点,根据地宫出土的宝函錾文:“奉为皇帝敬造释迦牟尼佛真身宝函”,被鉴定为佛祖真身灵骨;另外三枚质地均似白玉,被鉴定为“影骨”。影骨即灵骨之影应、应现,以证灵骨之不灭,也被视为圣骨,供养规格与佛的真身舍利相同。


  在佛教中,高僧大德去世后留下的头发、牙齿、骨骼、骨灰等均称为舍利;火化后所产生的结晶体,则称为舍利子。近代佛学大师印光法师认为:“舍利者,系梵语,此云身骨,亦云灵骨。乃修行人戒、定、慧力所成,非练精、气、神所成。此殆心与道舍,心与佛舍者之表相耳。非特死而烧之,其身肉,骨、发变为舍利。”就是说舍利子是一个人往生,经过火葬后所留下的结晶体。

  据唐代《破邪记》《集神州三宝感通录》《法苑珠琳》等佛教史籍记载,2500年前,释迦牟尼佛涅槃后留下了一块头顶骨、两块肩胛骨、四颗牙齿、一节中指指骨舍利及8.4万颗真身舍利。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统一印度后,为弘扬佛法,将佛舍利分送世界各国建塔供奉。其中,在中国有19处,宝鸡法门寺为第5处,供奉的正是传入中国的佛指舍利。古往今来,佛指舍利之所以被奉为国宝圣物,之所以被万众膜拜,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主要源于其五个方面的特性:

  一是神圣性。法门寺佛指舍利重要价值在于,这是佛祖释迦牟尼佛祖真身上的一节中指指骨。《大般涅槃经》云:“若见如来舍利,即是见佛。”佛指舍利不仅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象征,还是佛祖言教、佛教佛法的象征,为当今佛教最高圣物,具有神圣而崇高的地位。佛舍利崇拜是佛教崇拜的核心形式,是拜佛像、拜佛经、拜佛地、拜佛寺等其他佛教膜拜方式所不能比拟的。也正因为如此,佛指舍利每次出国出境瞻礼迎奉,都是万人空巷、万众顶礼膜拜。


  二是唯一性。物以稀为贵。据佛教典籍记载,释迦牟尼佛舍利共有8.4万多颗,但佛指舍利却只有一枚,而且迄今为止,世界上也只发现这一枚真身佛指舍利,独一无二,没有任何争议。也就是说,法门寺出土的佛指舍利是世界上唯一的一枚佛指舍利。

  三是真实性。法门寺佛指舍利历史久远、传承有序、来源神圣,且有文献和碑文相互佐证。佛指舍利的形制,唐代《集神州三宝感通录》记载:“其舍利,开头如小指初骨,长寸二分,内空方正,外楞亦尔,下平上圆,内外光净。”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大唐咸通启送岐阳真身志文》记载,佛指舍利“长一寸二分,上齐下折,高下不等,三面俱平,一面稍高,中有隐痕,色白如雨少青,细密而泽,髓穴方大,上下俱通,二角有文,文并不彻。”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佛指舍利长40.3毫米,外径17.55——20.11毫米,腔径13.75——16.5毫米,重16.2克,形状与文献所记吻合,只是颜色因受液体千年浸泡变得有些微黄。从北魏开始,一直到唐朝,历代皇帝开启法门寺地宫迎奉佛指舍利,《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史料都有详细记载,具有确凿无误的传承性。唐朝时还发生过韩愈向唐宪宗进谏不要迎奉舍利而被贬的故事,并留下了《谏迎佛骨表》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两篇著名的作品。所以,从古到今几乎无人怀疑这枚佛指舍利的真实性。

  四是感召性。佛教的主旨是感召和引导人弃恶从善,而佛指舍利在感召人心、施展教化、提升民众道德水准和精神涵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历史上,佛指舍利曾长期受到皇室和民众的狂热崇拜、虔诚供养,不仅感召了佛教内部各宗各派的信徒,而且感召了从皇室到地方、从官方到民间的各个阶层,其感召力可谓空前绝后,无他可比。尤其是唐代200多年间,先后有高宗、武后、中宗、肃宗、德宗、宪宗、懿宗、僖宗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养佛指舍利。每次开示和迎奉佛指舍利,地主富商竞相施舍,接济穷困;盗贼匪痞忏悔礼拜,断恶修善;宗派争斗放弃干戈,拱手言和;病患残弱感受抚慰,精神振作。可以说,佛指舍利已不仅仅是单纯意义的宗教圣物了,已经成为团结各方、缓和矛盾、促进和谐的一大法宝。

  五是神奇性。佛指舍利历时2500多年而不朽,本身就是个奇迹。与众多宗教具有神秘色彩一样,佛指舍利也时常伴有一些灵异事件发生。这些事件有些可能属于巧合,有些则用现代科学理论尚无法解释,因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佛指舍利的神秘感和神奇性。1987年,考古工作者打开法门寺地宫内含佛指舍利的宝函时,正好是农历四月初八,即佛教中的佛诞日。

  佛指舍利虽然是宗教圣物,但对于今天的普通大众而言,它已经超脱了宗教的范畴,成了一种祈福消灾的精神寄托,一种凝聚全国各族群众的精神力量和文化符号。

 

本文标题: 陕西宝鸡法门寺佛指舍利的文化特性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quote/show-2308.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