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末,《亲爱的客栈》在一片煽情中结束。而民宿,也以更加具体的形式出现。仿佛开一家民宿,依山傍水而居,变成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
对于行于世间匆匆的我们而言,开一家民宿,也许是“在别处”最好的选择。
在开始众筹上,民宿类项目保持着超高的众筹成功率。尽管2017年,《亲爱的客栈》、《青春旅社》《三个院子》等节目播出,让“民宿”这一业态重新回到大家的眼前,开民宿的人也越来越多。
“我有一个朋友,花3千万做一个民宿,其实只是为了情怀。我说他才是真正的有钱人。”一位做财富管理的从业者说。这一语,道破了民宿行业的窘态。
民宿成本居高不下,回本大都需要3~5年,同时,民宿无法规模化,但估值又需要它规模化,这导致民宿一直离资本较远。
民宿真的这么好开吗?答案并不。
民宿到底要标准化还是特色化?
特色是民宿的最大卖点,消费者在旅游途中希望遇到的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民宿。但近年来民宿行业也在野蛮生长着,一个莫干山的民宿就已经接近1000家,开店成本也急剧飙升。同时,各家普遍面临推广乏力,同质化竞争等一系列问题。
这就需要有人打破人们对民宿的固有思维,比如无法标准化,无法复制。比如就有民宿,跨出了莫干山,将民宿开在了其他土壤上。
那么,在准化门槛的规范下,民宿会不会失了特色,少了情怀,进而桎梏民宿的发展脚步?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事实上,伴随着近年来民宿的持续火热,民宿过热、过剩,良莠不齐等现象普遍存在。这也因此让民宿屡屡遭到住客的吐槽:价格有点贵,隔音效果差,房间舒适度不够,收费标准没有明码标价……
如何在鼓励发展与管理监督间找到平衡点,进而打造出现代民宿的品牌,这当是民宿发展到今天的当务之急。
这个平衡点该怎么找?既要通过管理标准予以规范,比如安全、基础服务、运营等方面采取标准化运作,又要在产品的丰富上充分突出特色化主题。说到底,强调个性,但需建立在行业标准的基础上,这才是民宿发展的应有之义。
因此,标准化和特色化并不是不可兼得。比如在台湾,民宿经营除了安全、卫生、环境等外在的硬性标准外,经营者如何布置房间,提供什么样的人性化服务等方面,业内都有相应的规范和引导。
事实上,对于消费者来说,民宿是否称心如意,除了硬件的多样呈现,更需要温情的特色服务,也只有提供了物有所值甚至是物超所值的服务,才能留住客人的心。
火热的市场需求,吸引一批有理想有情怀的人投资民宿。想进入民宿行业投资的人形形色色,有传统行业的老板、教师、装修公司老总、咖啡馆老板、旅行社经营者等等。
要说共同点,那就是大多都有一种情怀,想要回归乡野。他们想在田野、山涧、小溪边、海边,甚至大山里修建个性化十足的房子来接待客人。
剥离情怀,民宿运营盈利知多少?当民宿经历了前期选址、合同、策划、规划、设计、建设、装饰、配套等一系列过程后,终于要经营了,期间牵涉复杂的运营模式、运营流程、运营技巧、成本核算等,最后终于没有了继续玩民宿的兴趣和情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