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特大城市、大城市群的扩张逐渐到达了边际,特色小镇的发展显得尤为必要。针对特色小镇布局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刘小权建议,特色小镇的建设需要集成产业培育、资金、人才、管理、营销等多要素的高效配置,以产业导向去配置公共服务配套。
刘小权说,特色小镇肩负着产业升级与新城镇化的使命,在建设与发展中不免存在着很多问题。国内较成功的特色小镇项目屈指可数,样板化盆景化问题突出。全国不少特色小镇存在定位不准确、同质化现象突出,房地产化风险严重、创新聚集不足,市场化程度不高、后续运营不佳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刘小权建议,一是借鉴德国模式,走专而精的特色小镇发展道路。做出特色,产业专攻细分领域,形成集群抱团生态圈。同时有平台集成运营,提供配套服务。
二是加强人才集聚机制,提升特色小镇后期运营能力。要形成人才集成效应,充分利用资源,是特色产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必要保障。通过高校与产业园的场地嫁接,直接服务于园区和企业,让研究人员可以一边做科研,一边搞创业。产业园直接设在高校中,高校相关院系也可迁入产业园,消除技术型人才向中心城市和教育机构的集聚,为小镇及其企业的发展创造了人力资源条件。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建设柔性人才团队,通过运营聚集人才、组织人才,提供并优化人才配套服务形成吸引人才、聚集人才的正循环。另外,根据地域特色积极承接毗邻中大城市需要向外疏解的功能和梯度转移的产业,以大带小、避免小镇同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