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对出游品质的逐步提高,对住宿的需求也呈现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民宿也成为越来越多人出行的选择。
“很多城里人每逢周末或节假日,就喜欢扎进乡村,钻进民宿,归根结底是体验不同于城市的风土人情,体验当地的文化。”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旅游局局长刘旗谈起旅游住宿业的改变,首先谈到了民宿。“但如果民宿的经营者不是原住民,甚者整个村落都没有原住民的影子,而变成了外来个体经营者或者企业在经营,那文化的载体就消失了,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宿了。”
刘旗表示,由于民宿从业者的大量涌入,民宿经济的发展存在项目功能定位不准、同质化现象严重等问题,“千城一面、千村一面、千景一面”的民宿项目屡见不鲜,同时也使大量承载着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具有很高研究价值的村落正在消亡。
“在发展民宿中对传统村落存在一定的建设性破坏情况,一方面拆除旧的建筑,重新建立新的仿制建筑的方式,破坏了古建筑的历史文化的传承价值;另一方面缺乏专业人才、专门技艺和专门材料,对古老建筑修缮不利。”刘旗也坦言在调研中发现的问题。
也正是在考察与调研中,刘旗发现欧洲、日本的民宿经济做得很有味道,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九州的大分县提出了‘一村一品’的概念,通过引导农村居民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找到本地的闪光点,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并开发出生产、令人感到自豪的产品,并通过民宿的开发,让具有本地特色的产品走向国内外市场。”刘旗说,那里每个农户家都是一个民宿,农民自我管理,游客在这里吃的就是农民自己种的菜,买走的是农民自己做的手工艺品,还可以欣赏到当地最原生态的表演或参与到他们的文娱活动中。这种体验就是最直接、最原生态的本土文化,也就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
刘旗认为,民宿经济是当下乡村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传统村落可以充分利用自身文化价值大力发展传统村落民宿,获取再生力。对此,他在两会上建议以省(市)为单位设立民宿项目评估机构,并鼓励和引领原住民参与到民宿经济的运营中。“挖掘当地的文化内涵,让游客能完全体验到一种生态、一种状态、一种生活,这样传统村落民宿才能有灵魂、有生机、有人情味,并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得到继承弘扬。”(文/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