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五园是北京西郊一带皇家行宫苑囿的总称,是从康熙朝至乾隆朝陆续修建起来的。自辽、金以来,北京西郊即为风景名胜之区,西山以东层峦叠嶂,湖泊罗列,泉水充沛,山水衬映,具有江南水乡的山水自然景观。因此,历代王朝皆在此地营建行宫别苑。
三山五园全景图
提起中国的皇家古典园林,那一定绕不开北京的三山五园。作为六朝古都,北京兴建过众多的园林,但没有哪一处有比得上西山的三山五园在历史上产生过的重要影响。北京的西山属太行山余脉,好似一道绿色的屏障横亘在京城的西北,它既挡住了冬季朔风的严寒,又形成了山形水胜、林茂景幽的地理环境。这里不仅有道道峡谷和广茂森林,更是随地涌泉,水量丰盈,四季不竭。
畅春园
京西园林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造就了京西的园林多为波光潋滟的水景园。
万寿山清漪园
京西园林建设可以追溯到金代,延续至元明,清代达到造园的鼎盛时期。最先在西山修建皇家园林的是金朝,当时最有名的建筑是金章宗建立的“八大水院”,元明两代在西山主要以寺庙园林建设为主,也有清华园、勺园等王公贵族建的苑囿;清朝时,西山诞生了最具代表性的中国皇家古典园林——三山五园,它们在不同时期修建,跨越数百年。
三山五园一般是泛指万寿山清漪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畅春园、圆明园和上百处王公贵宦的私家宅园,三山五园代表了古典园林建设思想的精华,同时也是明清皇家宫苑园林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古代造园艺术的巅峰之作。
古人采用化整为零、集零为整,即大园含小园、园中又有园的“集锦式”的规划方法,对山水的比例、连属、嵌合关系进行调整,彰显了中国古典造园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基本思想,并且力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同时因势利导西山的水资源,利用园内泉、瀑、潭、溪、池、河、湖、海等各种水景打造,表现了皇家园林的气派与文化象征。
香山静宜园
水体在园林景观构成要素中是最活跃的要素,山嵌水抱被认为是古典园林中最佳成景态势。三山五园的园林建造,始终没有离开掇山理水,都追求山水在宫殿之间所显示的自然之趣,山水之乐更是成为三山五园造园的主题和营造的主旨。“三山”中每个山体不同高度的景点中,有多处宁静的湖面,将周围的山峰树木倒映池中。
而圆明园则是一座平地园,山体由人工挖湖堆叠而成,并不特别高大,但每一个景区都是有山有水的山水园。这些山体分隔了景区之间的界限,可是网络有致的水体,却又将这些被山体屏障的景区连接了起来,构成一座座山环水抱的相对独立的景园。
玉泉山静明园
三山五园通过水(直接连接皇城三海与颐和园昆明湖的长河)、陆(始于西直门达三山五园的皇家御道)两条御道与北京城、紫禁城联系在一起,形成所谓的双城体制。如此,北京城、长河御道以及三山五园便形成清代的政治中轴,这条中轴是清廷政治生活的主要载体,它记载着清代200多年的历史。三山五园的历史悠久,承载了丰厚的文化。时光流转,洗尽铅华,如今的三山五园作为宝贵的文化遗产,成为当代与后代人访古、寻诗、体验京城皇家文化的最佳去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