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是大智大慧的精练,是历史沧桑的见证,更是文化和思想的外现。中式古建,无论是宏伟高昂的宫殿、庄严肃穆的寺庙、幽静深邃的园林,还是极富人文情怀的民居,皆以其独特的形式语言,印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蕴与精神,诠释着丰富而深刻的中国传统思想。
一、中式古建的中庸和谐之道
“中庸”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最高原则,中庸思想体现在中式古建上则是建筑的平面作对称均齐布置,布局上必须有一条庄重的南北中轴主线,起着中枢神经作用。这一格局成为中国古代各类建筑组合方式的缩影——如宫殿、王府、衙署、庙宇、祠堂、会馆、书院等。
《乐记》中说:“礼者,天地之序也……序,群物有别。”在中式古建中,之所以有如此多的礼制内容,实则是在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即所谓“以降上神与先祖,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齐上下,夫妇有别”。如北京故宫建筑,除院落和轴线组合之外,还必须对单体建筑的等级和名分加以界定,才能形成各得其所、相辅相成的局面。
中式古建虽外观庄严雄伟,一切照伦理制度做事,但一般在建筑的后部都是诗情画意,形成中国传统古建前宫后苑的幽隐格局。这内外两个完全不同的天地,反映了中国人外儒内道的生命观,它与道家思想提倡修身养性、追求自由洒脱、讲究气韵生动相吻合。此外,中式古建在造型艺术上形成的飘逸、流动之感,令中式古建产生了翼角起翘、屋檐曲线流动之美,即使是屋顶亦呈现出婉转优柔的不同弧面,极为符合道家的“气韵生动”之说。
二、中式古建的恒变兼容之道
中国传统文化《易传》中所谓“可久可大”,《老子》中追求“天长地久”“深根固蒂,长生久视”,董仲舒所谓“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等永恒观反映在中式设计古建上,则导致“守常”意识的产生,所以我国传统建筑在立面形象上,从秦到清代的两千余年中,台基、柱子加斗拱、大屋顶这三段式的基本造型依然如故。
如果说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的框架结构和标准是中国古人恒久思想的体现,那么中式古建中榫卯结构则是中国人善于变通思想的体现。中国人自古就有“穷则变,变则通”的思想意识,体现在中式古建斗拱结构的榫卯上,则是它既可以左右相连,也可以前后相接,又可以上下相叠,还可以错落组合,或加以变通而成八角、六角、圆形、扇形或其他形状。
总之,中式古建在儒、道及佛家思想的影响下,既注重与自然的协同契合,体现“天人合一”之境界,又极为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的追求;在中式古建布局、空间处理上体现等级的伦理观念,但在外在的庄严氛围下,却交织着浪漫的意韵,追求人工与天趣的统一、端庄与含蓄的统一、更追求理与情的统一,所有这些极具意蕴的特点使得中式设计古建形成一种飞动轻快、精致典雅、舒适实用,富有鲜明节奏感和民族艺术特色的独特风格而著称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