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一方面是城市体系的最低层级,另一方面是农村地区与城市交流联系的通道、驿站,正处于当前城市群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交汇位置,理应在未来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使命。
“新时代”的大背景下,特色小镇开始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走好特色小镇发展“下一程”,需要我们在以下几方面有充分的认识和科学的规划。
“特色小镇”与“城市群”及“乡村”的关系
以城市群为中心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以三农问题为核心的乡村振兴战略,被提到空前的高度和更加重要的位置。城市群要解决的基本矛盾,是区域内大中小城市日益突出的不协调不均衡问题;乡村振兴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它们代表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最高点”和“最低点”。由于“人和资源往高处走”的基本原理,长期以来,两者之间的矛盾冲突成为主要方面,而如何协调好两者的关系,则成为新型城镇化战略在新时代实施推进的重大问题。
小城镇和特色小镇,一方面作为城市群最低层级和最小单元,另一方面作为农村地区与城市交流联系的通道和驿站,已处在这两大战略相互交织的战略要冲位置,既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口和资源通过这个通道流向农村,同时小城镇也会把更多的城乡矛盾和冲突集中到自己身上。在这个意义上,特色小镇未来必然要经受更多的冲击和考验,同时也需要有更大的责任和担当,小城镇(特色小镇)必须确立自我意识并需要尽快在各方面成长和成熟起来。
客观看待“特色小镇”的现状
特色小镇发展已进入“下一程”,在开始新征程之前,要认真总结和反思“上一程”走过的道路和经验教训,这是避免“穿新鞋走老路”的前提。
首先,要对特色小镇建设有一种“了解之同情”。我们过去的城市化主要以大城市为中心,大城市在短期内获得了快速和超常规的发展,同时农村作为一个和城市相对独立的完整单元,也一直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等战略和政策的眷顾,而只有小城镇这个城市体系的最低层级“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同时本身也累积了大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问题。这些问题不可能由乡镇自身来消化和解决,而是向上影响到城市、向下散播到农村,因此乡镇一级的建设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但面对当前的特色小镇建设热潮,人们的态度却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是“好得很”,一个是“糟得很”。这些评价都难免武断和意气用事,世界上从来不存在“完全的好”和“完全的糟”,真实的情况永远是“好中有糟”和“糟中有好”。因此,我们对特色小镇应抱有一种“平常心”,这种平常心不管是对政府、企业还是对居民、游客都十分必要。参照我国过去新城新区建设的经验教训,在一开始和一些地区,也曾出现过鬼城、空城、鬼楼等现象,但大多数在三到五年以后都解决了,这是由于中国城镇化仍处在中高速发展阶段决定的。对特色小镇,我们也要有耐心和信心,要给它自我纠错、自我成长的时间,对现在规划、建设、管理、运营不太好的,也要通过重新定位、调整功能、更新形态等把它救活,而不是一出现问题就一棍子打死。
“特色小镇”需要空间、科技和人文的特色
“千镇一面”、“特色小镇没有特色”、“什么都往里面装”,是目前各界都比较关注、也是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委文件要解决的突出问题。至于怎么才能做出特色小镇的“特色”,目前大家比较关注的是产业植入和发展模式。但仅有产业和发展模式是不够的。这是因为,产业模式、旅游模式、管理模式等本身都是比较容易复制的,只要有钱有土地,没有产业可以导入产业,没有人才可以引进人才,没有模式可以克隆模式,因此这些特色往往很难成为“唯一的”和“可持续的”。同时,由于一个特色小镇做得越成功,也就越容易被借鉴和复制。当众多小镇都盯住一个或几个模式时,重复规划建设、同质化竞争也将不可避免。
就此而言,对特色小镇的“特色”需要变化思路,核心是从产业逐渐扩张到自然、人文和科技等多方面。
具体言之,第一个不可复制的是一个小镇的自然条件。这就要求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绝不能破坏自然地貌和传统空间格局,因为这些东西一旦失去就永不再来。第二个不可复制的是小镇的文化传统。这就要求特色小镇文化规划要充分考虑保护传承传统文脉,不要轻易引入外来文化物种,破坏本地文化生态,直至彻底埋葬了乡愁。第三个复制难度较高的是科技。一些创新科技在孵化和培育期,在成本过高的大都市往往没有空间,同时科技成果的创新和科技企业的成长也有较多的约束性条件。因此,依托于科技的小镇的耐久性会比较好,不容易被快速复制。
综合上述因素,我们可以把自然环境保护、人文活化传承和科技创新,作为特色小镇的重点“特色”,以之为支点,与产业规划、政府体制机制改革等结合起来,进而发展出一个个有实力有内涵有风格的特色小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