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发展,新年的庆祝方式也是越来越多样,不再局限于家中,更多的人选择了趁此机会出去旅游,这也不失为一个轻松过年的好方法。小编的朋友圈也被天南海北的旅游给刷屏了。但是出门在外,也不免要考虑好衣食住行的问题,不然在外旅游也不愉快。
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民宿成为了在外旅游住宿的首选。比起千篇一律的酒店,风情各异的民宿自然更符合出来旅游的心情。所以小编今天要介绍的是一家北京的民宿。
这家民宿后院位于北京的西北方位,坐落在昌平区白虎涧自然风景区山脚下,比邻铁路西侧是百亩采摘园延伸至山边,院子本身是一座散落在村舍建筑群中,典型的北京郊区民居三合院的式样。
原来的院子是1983年的建筑,原址有一间坐北朝南的北房,东西朝向各一间厢房,共三座房屋,入口从正南进入,空间关系是北京传统四合院的简化版,看似面积很大,但大多为消极空间,为了定位一个可以接待三户家庭和十人左右的团队民宿,设计师对院子做了重新解构。首先我们保留了传统的北房,拆除东西厢房两侧布置的格局,由于西侧很近处是燕山余脉的一座主峰,之前被西厢房挡住,只能通过屋脊窥探山顶。
院子西邻是常住民,为了既可以得到比较开阔的西山视野,又要尽可能保持院内的私密性,所以整个院子的开口朝向被设置朝东并形成了一个“U’’字形格局。
东立面为了迎接日出而设计了大面积玻璃,日出的第一缕阳光一定先进入到宽敞的起居空间中,南北高低错落的建筑形式既是新与旧的对话,也暗合了西山的山峦叠嶂关系。
原址南邻家的北房高约七米,外墙涂料被涂成了黄色,为了隔绝在现有院内看到邻居家房子的尴尬视线,所以配合功能需要,将南面新建高6.5米的房子内部设置公共区域。同时为了保持通透的日光,也为了隔绝公用胡同的噪音影响,院落南侧起居室开了高窗与屋面天窗,设计师通过计算全年日照角度,这个高度刚好可以保证宽为4.5米的院子内全年有日光照入。
一天,我们忙忙碌碌无法忘却营营,希望寻味乡野安住桃源,栖息之所因城市的水泥森林早已不得窥见,或许还有个家乡的小院之梦。后院的建设不仅仅希望在模式上成为中国典型农宅的转型案例,更希望能够为单下的设计语境提供一份本真的环境语言,还原空间最直接的功能本质,在场域的力量中获得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