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园原是明代的一座私人园林,已有四百余年历史。位于上海老城厢的东北部,北靠福佑路,东临安仁街,西南与上海老城隍庙毗邻。园主人四川布政使潘允端从1559年(明嘉靖己未年)起,在潘家住宅世春堂西面的几畦菜田上建造园林。经过二十余年的苦心经营,建成了豫园。
当时的潘家在上海为望族,潘氏父子都曾居明朝高位。1553年长达九里的上海城墙建成,东南沿海的倭患逐渐平息,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并开始繁荣。士大夫们纷纷建造园林,怡情养性,弦歌风月。潘父年迈告老还乡后,潘允端为了让父亲安享晚年,建造了豫园。“豫”有“平安”、“安泰”之意,取名“豫园”。
豫园当时占地七十余亩,由明代造园名家张南阳设计,并亲自参与施工。古人称赞豫园“奇秀甲于东南”,“东南名园冠”。潘允端晚年家道中落。1601年(明万历二十九年)潘允端去世,潘氏家庭日趋衰微,无力承担园林修缮和管理所需的巨大开支。明朝末年,豫园为张肇林所得。
其后至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为不使这一名胜湮没,当地的一些富商士绅聚款购下豫园,并花了二十多年时间,重建楼台,增筑山石。因当时城隍庙东已有东园,即今内园,豫园地稍偏西,遂改名为西园。清咸丰三年(1853年),上海小刀会在上海发动起义,豫园被严重破坏。
1860年(清咸丰十年),太平军进军上海,满清政府勾结英法侵略军,把城隍庙和豫园作为驻扎外兵场所,在园中掘石填池,造起西式兵房,园景面目全非。清光绪初年(1875年)后,整个园林被上海豆米业、糖业、布业等二十余个工商行业所划分,建为公所。
豫园各处可见许多砖雕、石雕、泥塑、木刻。《神仙图》、《八仙过海》、《广寒宫》、《郭子仪上寿图》、《梅妻鹤子》、《上京赶考》、《连中三元》等有文物价值和观赏价值。王稚登、董其昌、王世贞、莫是龙等就曾在豫园赋诗题词作画。豫园现珍藏书画、家具、陶瓷等文物几千件。
1946年10月26日,湖心亭举行李平书铜像落成典礼,据《上海文化艺术志》:“李平书像高3米,他银须一绺,身穿长袍马褂,右手执书,左手垂于袖筒内,伫立于八角形基座上,风度儒雅。”蒋介石曾为铜像题赠 “惠溥申江”的匾额,时任上海市长的吴国桢参加了李平书公铜像落成典礼。
李平书(1854—1927),出生于医学世家。光绪年间,先后署广东陵丰、新宁、遂溪知县;湖北武备学堂总稽查、提调;光绪二十九年转任江南制造局提调,兼任中国通商银行总董、轮船招商局董事、江苏铁路公司董事。创立医学会,创设中西女子医学堂、南市上海医院(今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等。
1946年-1959年李平书铜像一直竖立在豫园前面的荷花池,正对湖心亭。1959年国庆十周年之际,邑庙区文化局为整理园林,讨论迁移铜像至蓬莱公园。6月23日,上海市文化局批示同意。铜像遂被迁至蓬莱公园,离开了豫园前面湖心亭那个标志性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