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口市古代驿站黄山馆不仅是佛道儒家各路神祇的集聚地,还是庵观庙殿特色纷呈的瑰宝文库,且不说居山丘穹顶而建的玉皇庙,凌空巍峨,依墩傍海而建的海神庙,轩昂庄重,单就村西头夺势建起的阁庙和阁庵庙就有说不尽的话题。
黄山馆城门楼上有座阁庙
据老人们说,黄山馆自古是登州府(蓬莱)到莱州府驿道上的重要驿站,是老黄县最西边的一座“小城”。古时,黄山馆村西头有座城门楼,城门楼上建有一座阁庙,坐西面东横跨在黄山馆大街驿道的两旁,驿道穿城门洞而过,别无他路。阁庙的庙门紧挨城门洞南侧朝北而开,红漆大门与飞檐斗拱、葫芦式的宝顶、盘龙式的脊梢,及飞檐上的五脊六兽,更加显现出阁庙的威严与庄重。
庙门内是一条南北向的甬道,甬道右侧是上阁庙大殿的梯台,再往南是一排面东的廊房,供僧人们诵道与会客。甬道的左侧是与庙门紧连的药王大殿,殿内供奉药王孙思邈、神医扁鹊与华佗三尊神像,福佑黄山馆的人们消灾祛病,平安康宁。药王殿再往前是三排东西向的平房,由甬道边的侧门进出,供庙上僧侣道人起居与食宿。阁上的大殿供有碧霞元君、玉帝之妻西王母、华山三圣母三位娘娘的神灵,保佑人们农耕、经商、旅行、婚姻平顺无挫,遇难呈祥。还能疗病救人,使妇女生子,儿童无恙。因此,黄山馆的阁庙又称“娘娘庙”。
阁上大殿的东北角建有一座钟楼,专供僧侣道人禅法修道启天诵经之用,每每天色刚刚吐白,沉稳悠扬的钟声,传及整个黄山馆大地,提醒人们感悟人生的真理,荡除一切私心杂念,一心向道。
阁庵庙内供奉三位女神仙
阁庙的外面(西面)紧邻一条南北向的天然壕沟,把黄山馆村南面的积水引流北面大海,很像一条天然的护城河。沟上没有桥,驿道出城门洞后,是一石铺坡道直通沟底。壕沟的西南侧是一片丈余高的泥台,泥台上,在距阁庙不足百米远处,又建有一座庙宇,叫着阁庵庙,坐北面南,与阁庙遥遥相望。
阁庵庙的前排是一座开放式的大殿,殿内供奉有观音菩萨、眼光娘娘、豆疹娘娘三位神祇。拜观音菩萨与眼光娘娘、豆疹娘娘神灵的大多是妇女,而她们最主要的心愿是求子,也有祈求神灵保护儿童,赐福免灾。因为古时民间缺医少药,卫生条件又不好,经常发生一些病毒性的传染病,婴幼儿中常发生一些眼疼(红眼病)、麻疹和天花病症,轻者留后遗症,重者难逃活命。人们常说的“麻子脸”,就是儿童生天花和麻疹幸存下来的后遗症,很影响人面的美观。为此,民间一旦发生天花与麻疹病疫,人们便来到神灵面前许愿,消除病魔,弃难逢生。
黄山馆阁庵庙是一座道士庵观。后院内有二十几间道房专供道人起居与食宿,由阁庵庙右侧的便门进出。据考证,最后一任道人名叫张洪志,是一名“合居道士”(可以结婚),其父亲张永丰,叔父张丰年也都是合居道人,早些年都住阁庵庙内。张洪志解放前退道后,在黄县七区政府做事,解放后,在黄山馆政府干文书。直至现在,张洪志的老伴还健在,87岁的马玉香是黄山馆店子村的一名村民,其生育的二子也都成家立业。
阁庙与阁庵庙毁于抗战前期
阁庵庙自然坍塌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抗日战争时期,招远八区的日伪炮楼就是利用阁庵庙旧料在原地建起。
改革开放后黄山馆店子村又在此处建起纺绳厂,据说,建厂挖地基时挖出不少碎砖乱瓦,让人好生回忆。阁庙城楼上的大殿和下边的平房也在抗日战争前期毁掉,借用阁庙旧料,日伪炮楼就建在城门楼北墙根下。1943年腊月二十八日雨夜,八路军一举摧毁此炮楼。解放后,孤立的城门洞仍是人们进出黄山馆街里的唯一通道,直至1954年才因城门洞出现险情而拆除。
阁庙与阁庵庙的香火与庙日
旧时,黄山馆的阁庙和阁庵庙香火很盛,尤其是每年正月十六日是阁庙和阁庵庙的庙日,来此求神许愿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再加上黄山馆周边及招远北乡、掖县东乡等地,民间有正月十六日出阁妇女合同丈夫与孩子一起归宁的习俗,这些人拐弯也要到黄山馆阁庙上来转转。还有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黄山馆不仅是一个驿站,还是一个商贸活跃集散地,许多商铺都愿意在春节期间捐资操办正月十五日到十七日阁庙灯会,这自然少不了文人墨客参与的灯谜雅趣。这就使得黄山馆阁庙与阁庵庙,每年正月十五日到十七日,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听老人们说,民国时期,黄山馆刁姓与赵姓两大家族中的一对青年男女,就因揭猜两则灯谜被结为连理,成为当时黄山馆热传的一段佳话。
一则灯谜为一图谜,谜面见下图,谜底:“卿”。
另一则灯谜为一物谜。谜面:具呈人,童未成,因外祖母遗留水田两段,坐落在高埠之处,力身耕种二年之久,不幸,恶弟归来,强占私业,曾向父母理论,反被殴打不堪,祈县太爷案前恩准,偿还私业。具呈人:童未成。谜底:生二子乳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