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人口中的“中国风”,来自于法语“Chinoiserie”,顾名思义是中国风格,指的是中华传统文化或广义的东方文化为依据,凸显中国元素的艺术风尚或生活方式。它本质上则是一种受中国设计手法影响的欧洲艺术风格,也称:“中国热”。
近代欧洲“中国风”始于十七世纪,在十八世纪中叶达到流行的顶峰,十九世纪之后逐渐消退,这一风格通常出现在室内陈设与装饰艺术中,同时也影响了建筑和园林设计。
欧洲中国热的出现始于明朝中后期隆庆开关,许多耶稣会士得以到中国传教,比如罗明坚与利玛窦,其中一部分回到欧洲,带回了丰富的中国见闻和著作,使欧洲人对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1700年时,法国皇帝路易十四就曾身穿“中式服装”,乘八抬大轿出席凡尔赛宫的舞会,获得巨大追捧。洛可可艺术所代表的工艺和装饰,明显受到过中国艺术的影响。
△Chinoiserie style建筑
建筑上最早受到“中国热”的影响是在路易十四的大特里亚农宫,又称瓷宫,是欧洲第一件中国风建筑作品,主体建筑屋顶装饰有大量的青白釉瓷瓦,由于不适用于法国寒冷的气候,不就便被拆毁,但在那个时代,大特里亚农宫迅速勾起了贵族们对异国情调,特别是中国风味的向往。
随后日耳曼巴伐利亚地区,选帝候伊曼纽尔及其子、科隆大主教克雷门斯也非常崇尚中国,伊曼纽尔命人在宁芬堡宫建起了一座中国茶楼,名之为“宝塔楼“。而克雷门斯在布吕克有一座宏伟的宫殿,叫“奥古斯都堡”,其中“印度漆楼”的整个内装饰都是模仿中国风格,克雷门斯还请到了法国装饰大师弗朗索瓦到布吕克,为猎趣园建了另一座“印度楼”。不过此时,由于对中国了解有限,中国风还仅限于瓦片,雕塑以及室内装修。
△宁芬堡宫宝塔楼二层的Chinoiserie style装饰,包括非常有中国风味的漆柜,花鸟画壁纸和顶棚
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正式将“中国趣味”的建筑带到欧洲,留存下来的有两件作品,一件是波茨坦无忧宫的“中国茶楼”,这座建筑由皇帝亲自设计,建筑师约翰逊担任技术顾问,这座建筑是德国所有中国风里最古怪的一座。这座建筑金碧辉煌,淡绿色的墙面与代表东方风味的棕榈树柱子交替出现,镀金的人物雕像环绕左右,最上部是象征中式亭榭的塔状锥形屋顶,放置了一尊糅合中国传说和想象而制成的猴王雕像,猴王手持华盖,怡然自得,所有的雕像虽穿着华丽,依稀有中国人的影子,但仔细看,实则是带有西方古典雕像的审美的,具有戏谑趣味的艺术品。这座建筑在中国人看来肯定不很中国,但是这座茶楼的中国元素是暗喻在雕像和装饰里,而非显现于建筑外形。
另外一件中国风作品是无忧宫北的一座宝塔,其名为“龙塔”,外形大致摹仿中国宝塔的拱窗和收分,四面、八层,每层的屋檐轮廓微向内凹,第一、二层屋檐的檐角共饰有十六条龙,得以此名。
△无忧宫龙塔
十八世纪上半叶,卡塞尔城的伯爵领主曾营建过一坐名为“木兰”的完整的中国式村落,在这个虚构的村落里,小桥流水,雕梁画栋,“木兰”是”中国风“在日耳曼土地上奏响的最后一首狂想曲,也是最大胆的作品,可惜没能留下来,仅见于着录和画册。
之后,“中国风”的狂热追随者腓特烈大帝还在北欧地区设计建造过一处中国风味的建筑,位于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卓宁霍姆宫内,取名叫“中国楼”,这座建筑很成功,在1753年落成后,腓特烈的妹妹-瑞典女王路易莎·乌尔瑞卡赞不绝口,称其为一处“真正的仙境”,而后为了长期保存,把建筑的木结构换成石结构,留存至今。其碧绿的出檐具有鲜明的中国趣味,而装饰则兼有中国和洛可可风格。
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二世也是一个中国风潮流的狂热追随者,他的远东热情在德累斯顿酝酿出一种一中国风格为时尚的宫廷艺术。为他工作的漆艺家,家具匠人和珠宝设计师纷纷向中国风格看齐,为他打造具有中国趣味的房间,在里面布置大量来自中国的瓷器,漆器等物产。
奥古斯特修建的皮尔尼茨堡历经改建扩建,使之成为欧洲最大的,最富有中国和远东风味的宫殿建筑。
皮尔尼茨堡主体建筑水景楼明显是按“中国样式”建造的,其主要特征弧形坡屋顶类似中国建筑的反宇,很容易让人想到民国时期各种“大屋顶”式的民族式复兴建筑。与印度土耳其建筑则毫无联系,在水景楼下,的屋檐下,装饰有仙鹤、凤凰、宝塔,以及各种穿着官服,举着宝伞的东方人形象,在其建筑内部,则满壁都是表现中国风土人情的绘画作品,包括中国式的花鸟,孩童,文人与山水,宫殿内还收藏有很多中国屏风、挂屏等外销画。
△皮尔尼茨堡的中国风壁画
皮尔尼茨堡的工程一直延续到十九世纪初,直到1804年,建筑师兼园艺师克里斯蒂安还在皮尔尼茨宫建起了一座“中国亭”,代表更真实可信的“中国风格”,该设计很可能由来自苏格兰的著名建筑师威廉·钱伯斯勋爵的铜版画而来,钱伯斯亲自到过广州,摹写了大量反映中国建筑的著作,他唯一存世的作品是伦敦郊外邱园的中国塔,被普遍认为是十八世纪欧洲留存下来的,最接近中国建筑的实例。但正如克里斯蒂安设计的中国亭,也只是外表的模仿,而无结构和美学的意会。今天这一类作品只能令我们想起历史上某个时期昙花一现的流行风尚,那令欧洲人迷醉的“中国风”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