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富春山水就是一幅画,色彩斑斓、生气盎然,如同大写意的泼墨水彩,她的尺度要远比黄公望老先生所绘的《富春山居图》大得多,那可是一幅1831平方公里的实景巨制啊。
那么,偏隅一方的常绿,虽与萧山、诸暨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但绝对是富春山水画卷上不可或缺的一抹独特景致。
常绿,顾名思义,就是一年四季常青的地方。熟识的人恐怕都知道,作为山乡,常绿的景物,用“富春山,丹崖绿树苍苍。尽遨游,山南山北,都成画里村乡”这一诗句来描述,是最合适不过了。
这里群山环抱,竹林连片,四季都满目青翠。
不仅自然环境美,古建筑的构件也是韵味十足,带着历史的沧桑和厚重感。
2013年国庆,老章回乡过节,偶然看到村里的章氏祠堂正被拆除。
古建破败不堪,没办法原地修复,就这样看着它在眼前倒下、消失,老章心里是说不出的怅然。
不忍家乡的传统文化就此消失,他作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异地修建,做民宿,把故乡留下来。
历时3年,
这座梦想中的,
粉墙黛瓦马头墙的建筑,
终于在世人面前还原了。
常绿之所以“常绿”,
因为这里漫山遍野都是竹林,
环境清幽,风景怡人,
是个幽静生活的好地方。
一年四时,这里的风景都不一样,比如春日怒放的映山红,秋天次第交错的黄、红枫和冬日的银装素裹,当然,最浓郁的颜色,还是绿。
旁边这幢欧式建筑,曾是老章的住宅,被他用作接待大厅和餐厅,和这座徽派宅院一起,取名为“常绿山居”。
白墙、黛瓦、马头墙,
重重叠叠,背山靠水,竹林环绕,
与周边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推开厚重的古旧木门,眼前是一方藏风纳水的天井,门前一堵壁罩留住进来的风,水沿着屋檐流淌,流过暗沟,汇集到中间的水池,这方小小的天地,蕴藏了古人生活的智慧。
正对天井的堂前屋,旧时是四合院里的公共空间,过去,婚丧嫁娶都在这里置办酒席,是一个藏着喜怒哀乐的地方。
如今,这里布置了茶席、书架和笔墨纸砚,让来这的客人品茗、书法,体验古人的生活。
屋后墙壁是一面自然山体,
建造时沉迷于这个石山的自然之美,
便将其纳入院中,作为一处景观。
整幢建筑的地暖、棉麻窗帘、进口檀香、古铜花洒、科勒洁具等等每一处细节,都能让来这的人感受到生活的温度。
8间客房清一色是古典风格,庄重大气,一应家具都是原木打制,有自然木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入夜,没有了一息喧嚣之音、一丝浮躁之心,在厅堂里,看书、喝茶、下棋、书画。尔后,在泉水激石、雨滴黛瓦之声中渐渐入眠,确有“偷得一闲听雨声”的意境。
宅院内一些旧时的摆件,
很多都是祖辈用过的老东西,
老章希望,客人能从器物之间,
感受到岁月的余韵和美感。
特地用大片玻璃搭建出的通透阳光房,
用来吃饭、喝茶、发呆。
阳光洒进来的时候,
会把周遭的青葱映衬得越发通透,
一切都变得幽远空灵起来。
在这里,胃一定不会感到空虚。
当地农民自己栽种的蔬菜瓜果,
透着久违的新鲜。
南瓜粥、土鸡蛋、萝卜丝肉饼、自磨豆浆,这些看似简单的早餐,却透着最真实自然的味道。
年过四十,老章重回这片葱郁的山水间,精雕细琢了一幢徽派四合院,山居于此。
生活不在别处,这四季常绿的山水、一木一瓦的古宅院,就是生活最本真的模样。
曾经有一回,四位年逾古稀的老爷子骑着摩托来“常绿山居”拜访,感动于老工艺打造出的这座宅院带给他们的震撼。
老章希望通过这个空间,让来这里每一个朋友都能感受到浓浓的人情味与感动。
夏震武先生的《山居即事》,圆满诠释了常绿山居的乡隐生活。
白云满窗户,修竹隐茅茨。
落花随流水,缤纷无尽时。
闭门谢俗客,穷理得新知。
薇蕨堪一饱,差采商山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