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设施完活儿即撤不占土地
随着朝阳区“疏解整治促提升”不断深入,建筑垃圾也随之越来越多。疏解腾退后留白增绿的规划建设,所需的砂石料等材料却供不应求。近年来,朝阳区引入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生产线,使建筑垃圾原地消纳转化为再生材料,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位于朝阳区东坝地区的棚户区腾退面积近300万平方米,预计产生建筑垃圾150万至200万吨。如果建筑垃圾按照传统的消纳模式外运填埋,不仅会对土壤、地下水造成污染,运输过程中的遗撒,运输车辆尾气排放等问题也将影响环境。
为此,朝阳区在东坝地区棚改现场引入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临时设施模式,将建筑垃圾就近“变废为宝”。目前,生产线正在紧张建设中,预计6月中旬全面建成并投产,运营期为3年。
“固定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终端从立项选址到审批大概需要5年时间,而东坝这种临时或半固定的设施建设周期短,4个月内就能形成生产能力。临时设施可以随时被拉到棚改现场,实现建筑垃圾原地消纳转化,也适合运输半径为10公里的建筑垃圾。”北京建工资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一旦区域内建筑垃圾处理完成,临时设施可随时撤离,不占用土地。
东坝棚改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生产线还配备了一条再生道路材料生产线,年生产规模为40万吨,可将转化完成的再生骨料作为原材料再加工,产出再生道路材料,“回归”基础设施建设。
再生产品应用于湿地公园建设
北京晨报记者随后来到孙河棚改现场,2017年,这里建起全国首例棚改现场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临时设施。在这里,95%以上的建筑垃圾经过破碎、筛分、多级分选等全封闭工艺流程,转化为四种不同粒径的再生骨料,粒径在1厘米以下的制成再生砖,粒径在1厘米至3厘米的用作再生回填材料、再生道路材料。自投产以来,孙河棚改现场已累计原地处理建筑垃圾15万吨。
今年4月中旬,孙河项目内增加配置一条制砖线,已生产再生砖200多万块,这些再生砖已陆续投入市政建设工程中。
“再生骨料杂质含量低,孔隙率大,吸水和蓄水能力强,比天然砂石料更优,可用于道路垫层、道路铺设、透水铺装等。它们的应用节省了天然砂石料的开采,保护了环境。”这位负责人说,孙河附近即将建设温榆河湿地公园,生产线的再生产品将“原地”应用于公园2平方公里的示范段的建设,如步道砖铺设等。
建筑垃圾处置固定设施落户高安屯
据朝阳区市政市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朝阳区已建成的孙河项目和十八里店项目,年处理建筑垃圾能力分别为70万吨和200万吨,它们在一北一南形成相呼应的格局,实现建筑垃圾就近快速处理,不外运。
下个月投产的东坝临时项目年处理能力为70万吨,同时,厂房全封闭的高安屯建筑垃圾处置固定设施预计于年底完工,年处理能力达100万吨。届时,“临时设施+固定设施”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模式将在朝阳区全面铺开,朝阳区四处设施年处理建筑垃圾总量将可达440万吨,解决了朝阳区近、远期的处置需求。
“目前,我们已经要求各乡在棚改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均要资源化处置。下一步,我们还推广先分类再拆违,即拆违前先把废旧家具、彩色钢板、玻璃等分离出来,以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的效率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