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五年的建设周期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特色小镇或许会迎来一波烂尾高峰。
初以来,特色小镇建设的号角吹响,各级政府以及开发商都热烈响应。当前全国层面已经批复第一批127个、第二批276个共403个国家级特色小镇。除此之外,各级政府、部门以及企业还有一大批建设计划。据华夏时报报道,截至2017年6月末,全国计划建设特色小镇的总量已多达五六千个。
参与这场热潮角逐的不仅仅是住建部、发改委等热门部委,审批的资格也在国家部委间博弈。第一批特色小镇由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等多个部委同时推出文件,第二批特色小镇则是由住建部紧锣密鼓的唱独角戏,就连国家体育总局,也称已经中央批准,要在全国开发100个体育小镇,宽进窄出,上不封顶。
缺乏人口支撑的特色小镇存在空心危险
虽然北上广深这样的千万级人口以上的城市在对人口涌入逐渐关上大门,但是随着中国生育率步步走低并且进入到老龄化社会,人口作为城市发展的宝贵资源,将会成为各地的争抢对象。纵观中国的人口流入流出数据,近十年来,中国的人口大多流向北上广深、省会城市以及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的城市群中。
以农民工群体为例,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报告,2015年跨省流动农民工80%流入了地级以上大中城市,省内流动农民工54.6%流入了地级以上大中城市。而县域、乡镇则为人口流出的主要区域,即使是此前已经获批的国家级特色小镇也不能完全避免人口流失的窘境。据报道,在第一批127个国家级特色小镇中有多达35个特色小镇面临着人口流出的困境,其中位于农业地区的特色小镇人口流出现象最多,有约33%的该类特色小镇表现为人口净流出。
从城市的行政等级来看,小镇几乎位于城市行政等级的最底层,大多交通不便,医院学校等配套设施差强人意,当地人多数一有钱就在县城或省城买房置业,如果缺乏人口的聚集,特色小镇也会成为空心镇。
特色小镇的建设意味着开发商从赚快钱转向了赚慢钱
房地产的商业逻辑本质是通过卖房赚钱,配套服务只是作为抬高房价的工具。但是到了特色小镇领域,商业模式发生了本质的转变,可售部分不再是创造利润的点,而是作为现金流,支撑项目后期的运营。项目开发完成之后,房企可能并没有赚到钱,而是留下了一堆产业,真正的赢利点是通过后期运营,通过租金、服务赚钱。从赚快钱的房地产领域,转向赚慢钱的特色小镇领域,对开发商的融资能力,开发节奏、回款能力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没有产业支撑的特色小镇恐名实难两全
特色小镇区别于房地产项目的最重要特点,就在于它是“生产、生活、生态”协同发展的平台,优势特色的产业生态是特色小镇的灵魂。浙江特色小镇的成功,就在于浙江的小镇已经形成了专业化的产业生态,有的主打黄酒,有的专门生产袜子。细分的产业足以吸引足够多的人口和企业,西部地区的特色小镇建设,产业培育却艰难得多,西部地区产业发展受地形地貌的限制,很少有成片的土地,交通不便,企业也多以资源型企业为主,矿产或者做农产品加工,很难有制造业方面的创新,要形成系统专业的产业生态,尚需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