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古建筑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了不断的形成、发展、成熟、演变过程。中国古建筑的一丝一木,一砖一瓦、一檩一椽、都是如此之讲究。
清官式建筑的8大特点
一、整体布局特征
清代官式建筑的整体布局
1.居中为“尊”的思想为主导;
2.强调中轴对称,大殿居于最重要的位置,次要殿宇居于前后陪衬;
3.柱子排列规整,很少采用减柱造;
4.按斗栱攒数定面宽、进深。
接下来看官式建筑中柱、斗栱、梁架、屋顶、台阶、踏道和栏杆、墙、小木作的基本特征,我想透过建筑你会发现北方官式建筑的营造之精、文化之浓、古韵之香!
二、清官式建筑柱子的特点
1.柱径与柱高有一定的比例变化,唐宋柱径与柱高的比例关系为1:8—1:9;
2.清官式大式带斗栱建筑柱径与柱高比例关系为1:10;
3.清官式小式带斗栱建筑柱径与柱高比例关系为1:11;
4.清代建筑的模数,通常采用“斗口”和“檐柱径”两种,小式无斗栱建筑,以檐柱径(D)为模数,各部构件尺寸均是D的倍数。
三、清官式建筑--斗栱的特点
1.清代斗栱向外挑出,宋清式称为“出跳”,清式称为“出踩”,且斗栱挑出三斗口为一拽架;
2.斗栱较之前的比例缩小,为柱高的1/5或1/6;
3.元代以前每间的补间铺作为1到2朵,明代增至4到6朵,清增至8朵;
4.材的使用上,以材之宽为斗口;
5.斗栱由斗、栱、昂、枋、耍头等构件组成;
6.每个斗均由耳、腰底三部分组成,官式建筑中三者的高度比例为4:2:4,清代官式建筑完全不用齐心斗;
7.栱为两端削成弯曲的与建筑物表面平行的长方形木件,由于位置、大小、栱瓣的不同,分为正心瓜栱、正心万栱、瓜栱、万栱、厢栱、耍头等;
8.清式带斗栱的建筑,各部位及构件尺寸都是以“斗口”为基本模数的;
9.明清斗拱当中,溜金斗栱的构造方面与前代斗栱明显不同,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昂、耍头等构件与后尾起秤杆的关系上。
四、官式建筑—梁架的特点
1.明清官式建筑的梁架都很细致,全是明栿造;
2.清代官式建筑梁的断面比例为10:8或12:10;
3.梁架与柱榫卯结合,节点几乎全用瓜柱,很少用驼峰,很少用隔架科;
4.在檩枋直接放置一块板,形成檩垫枋;
5.平梁以上,唐以前只立叉手承椽槫;
6.清代官式建筑的大额枋出头多为霸王拳,平板枋宽度小于大额枋,呈“凸”字形。大额枋下面增加一小额枋,有的还在大额枋和小额枋之间加一垫板,合成“大额枋、小额枋、由额垫板、平板枋”;
7.早期建筑无穿插枋,清官式建筑开始使用穿插枋,起到稳定梁架的作用;
8.清代官式建筑的外檐普通使用雀替;
9.清代椽距比宋代密,清官式建筑的椽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殿式与大型建筑多使用圆形椽,小型建筑多使用方形椽。并按1.5斗口制定圆椽径,以柱径3/10制定方椽径。
五、官式建筑—屋顶的特点
1.屋顶顶级制度,清代仍与之前形同;
2.清代屋顶的瓦饰与以往不同,之前少见的琉璃瓦在清代官式建筑中普通使用;
3.清代庑殿顶,将正脊的两端向外延长,使山面屋面从正脊端部向外推出。叫做推山,这种做法源于宋代营造法式“两头增出脊槫”,清代逐渐增加其曲度;
4.歇山顶的两山在宋代大多与稍间补间铺作取齐,清代向外端移出,大致与山墙齐,故两山的三角部分增大;
5.宋元以两山为内外间隔,明清官式建筑则空山面,以山花板钉起,上雕刻飘带绶带;
6.清代的正吻由宋代富有生趣的尾形变为方形之上卷起圆形之硬拙的装饰,且宋金元鸱尾比例瘦长,明清呈方形,上端卷起圆螺旋;
7.清代垂脊与正脊相似而较小;
8.清垂脊小兽数目增多,且为单数,次序有严格的规定。
六、台阶、踏道和栏杆的特点
1.阶基分为台基和须弥座,宋代须弥座装饰华丽,清代须弥座中已无壶门,束腰变矮,莲瓣肥厚,装饰多用植物或几何纹;
2.最常见的踏道为垂带石踏道,宋元时代再其侧面砌筑成“凹”的象眼,明清为平砌。最隆重的是踏道与御道相结合;
3.清代已在御道上雕刻龙凤、云纹等,称为龙凤石;
4.清代勾栏具有罕见的斗子蜀柱;
5.清代栏板均采用单勾栏形式,没有宋代的重台勾栏式样;
6.清代望柱头变化增多,柱身相对缩短;
7.清代栏杆结束处都用抱鼓石,比例较长。
七、清官式建筑—墙的特点
1.清代大式建筑大多用砖墙。夯土墙多用于民居,墙体厚度不大,收分较小;
2.在墙体上,磨砖对缝非常精妙,是前代无法相比的;
3.清代硬山山墙的侧面,在连檐与拔檐砖之间嵌放一块雕刻花纹或人物的戗檐砖,作为墀头,是前代所没有的。
八、官式建筑—小木作的特点
1.小木作主要包括外檐装修和内檐装修,清代主要指门窗、天花、藻井;
2.清代的门簪和门钉都有严格的规定,门簪一般为4枚,门钉的最高等级为9路9钉,次为纵9横7,最少为纵5横5;
3.清代官式门全为六抹隔扇门,雕刻华丽;
4.清代官式建筑很少使用宋《营造法式》所使用的直棂窗或波纹棂窗。清代官式建筑全文活棂窗;
5.天花是室内梁架之下设置的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