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耕女织应该是农耕时代早期的真实写照了,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生产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早上惊了蛰,后晌用犁撬”、“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小编至今依旧记得孩提时跟着大人入稻田、压麦茬的场景。
而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农耕时代沉淀下的文化似乎离我们远去,或存在课本里,抑或存在记忆中。
如何接续这段历史长河,重现这厚重的文化河床,这位手艺人兴许能给我们答案。
承续数千年,用粘土塑制成各种形象,可以说,泥塑艺术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了。
泥塑包容性很强,创作题材非常丰富,但这位手工艺人以“接地气”的材料塑造了这些“接地气”的农作场景,实在是别具匠心。
而这些栩栩如生的作品诞生少不了手艺人背后的“锤炼”,据了解,制作的泥土需精心准备,一般选用带些粘性又细腻的土,经过捶打、摔、揉,有时还要在泥土里加些棉絮、纸、蜂蜜等。运用雕、塑、捏等手法,塑造好一个形象,经过修改、磨光、晾干后有些地方还要用火烧一下,加强强度。
最后一道工序是着色,素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说。一般着色之前先上一层底色,以保持表面光洁,便于吸收彩绘颜色。
折叠
泥塑的“朴”与农耕时代劳动者的“实”恰如其分地结合在了一起,可以说,泥塑与农耕文化的这场“邂逅”真的碰撞出了火花。现在,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这些作品身上,细节之处都蕴藏厚重的文化内涵,有没有勾起大家的遐想呢?
能够迁想妙得,将农耕文化用泥塑形式表现,不得不说,是赓续了解农耕农产的独到手法,也是触及历史保留历史的创新之举,小编也希望出现更多的能人、匠人,把将要消失甚至已经消失的文化重新拾掇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