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园,位于扬州古城东北隅,盐阜东路10号。这座清代私家园林,是由清代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于清嘉庆23年(公元1818年)在原明代“寿芝园”的基础上拓建而成的。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叠石胜,叠石以个园胜。
为啥取名“个园”呢?
清人刘凤诰所撰《个园记》中给出了答案。文中写道:“主人性爱竹,盖以竹本固。君子见其本,树德之先沃其根。竹虚心,君子观其心,则思应用之势务宏其量。至夫体直而节贞,则立身砥行之攸系者实大且远。岂独冬青夏彩,玉润碧鲜,著斯州筱荡之美云尔哉!主人爱称曰‘个园’。”
这段话,译成现代文就是:“主人(指园主黄至筠)生性喜爱竹子。这是因为竹子的根牢固。君子见到竹的根就想到培养自己的德行则先要使自己的根本牢固;竹心是空的,君子见到竹心,就想到处世务必宽宏大量。至于见到竹体的挺直有节,就想到为人立身应磨砺自己的操守气节。这样看来,主人爱竹其意义确实重大深远啊!并非只是因为竹子冬青夏翠,表面象碧玉一样鲜润而显示这园子的竹子之美!主人于是称此园为‘个园’。”
那么,“竹子”与“个园”之名是如何联系起来的呢?
我们知道,竹叶一般是三片联成一组,好像汉字的“个”字,因此,古人常用“个”字作为形容竹的名词。清代袁枚曾有诗句云“月映竹成千‘个’字”,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个园
来到个园除看竹子外,这里的叠石艺术是游人欣赏的一大胜景。我国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风景园林艺术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周维权先生说:“园林之所以能表现出高于自然的特点,主要既得于叠山这样的高级艺术形式”。
个园中的假山,一部分用黄山石叠成,山腹中有曲折蹬道,盘旋到顶,这是北派的叠石法;一部分用太湖石叠成,流泉倒影,逶迤一角,是南派的叠石法。这两种叠石的方法,意味着山水画的南北之宗,统一在一个园子里,构成了个园假山的独特风格。
个园的叠石艺术,“四季假山”是精华。
“四季假山”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形态逼真的假山区,在这面积不足五十亩的园子里,融“造园法则”与“山水画理”于一体,被园林泰斗陈从周先生誉为“国内孤例”。
代表春景的假山选用春笋造型
在刻有“个园”门额的拱型门前,是代表春季的假山。造园时,把白果峰石直立在竹子间,以“寸石生情”点出“雨后春笋”之意。
在个园西北,以玲珑剔透的太湖石叠成代表夏季的假山。山前有池水,山下有洞室,水上有曲梁。山上葱郁,秀媚婀娜,巧夺天工。洞室可以穿行,拾级登山,数转而达山顶。
代表秋景的假山用黄石叠成,峰峦起伏,山石雄伟,登山俯瞰,顿觉秋高气爽
代表秋季的假山位于个园的东北,坐东朝西,以粗犷的黄石叠成,拔地而起,峻峭凌云,气势磅礴,山岭为全园制高点。黄石丹枫,夕阳凝辉,倍增秋色。它宛如一幅秋山图,是秋日登高之佳处。
山上有三条磴道,一条经过两折之后仍回原地,一条可行两转,逢绝壁而返。唯有中间一条,可以深入群峰之间或下至山腹的幽室。在山洞中左登右攀,境界各殊,有石室、石凳、石桌、山顶洞、一线天,还有石桥飞梁,深谷绝涧,有平面的迂回,有立体的盘曲,山上山下又与楼阁相通,在有限的天地里给人以无尽空间之感,其堆叠之精,构筑之妙,可以说登峰造极。
冬景采用宣石堆叠,象征雪景
代表冬季的假山则用宣石叠成,石白如雪。山上多留圆洞,称之为“风音洞”,阵风掠过,发出萧萧鸣声,真可谓是“北风呼啸雪光寒”。而就在小庭院的西墙上又开一圆形空窗,可以看到春山的翠竹、茶花,又如严冬已过,美好的春天已经来临。这种奇思妙想,使园林空间的变化极具新意。
四季假山各具特色,表达出“春山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和“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的诗情画意,实为扬州园林中最具地方特色的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