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尝四季美景,来看古代园林中的“山”!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8-07-20 14:00:27
核心提示:  个园,位于扬州古城东北隅,盐阜东路10号。这座清代私家园林,是由清代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于清嘉庆23年(公元1818年)在原明

  个园,位于扬州古城东北隅,盐阜东路10号。这座清代私家园林,是由清代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于清嘉庆23年(公元1818年)在原明代“寿芝园”的基础上拓建而成的。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叠石胜,叠石以个园胜。


  为啥取名“个园”呢?


  清人刘凤诰所撰《个园记》中给出了答案。文中写道:“主人性爱竹,盖以竹本固。君子见其本,树德之先沃其根。竹虚心,君子观其心,则思应用之势务宏其量。至夫体直而节贞,则立身砥行之攸系者实大且远。岂独冬青夏彩,玉润碧鲜,著斯州筱荡之美云尔哉!主人爱称曰‘个园’。”


  这段话,译成现代文就是:“主人(指园主黄至筠)生性喜爱竹子。这是因为竹子的根牢固。君子见到竹的根就想到培养自己的德行则先要使自己的根本牢固;竹心是空的,君子见到竹心,就想到处世务必宽宏大量。至于见到竹体的挺直有节,就想到为人立身应磨砺自己的操守气节。这样看来,主人爱竹其意义确实重大深远啊!并非只是因为竹子冬青夏翠,表面象碧玉一样鲜润而显示这园子的竹子之美!主人于是称此园为‘个园’。”



  那么,“竹子”与“个园”之名是如何联系起来的呢?


  我们知道,竹叶一般是三片联成一组,好像汉字的“个”字,因此,古人常用“个”字作为形容竹的名词。清代袁枚曾有诗句云“月映竹成千‘个’字”,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个园


  来到个园除看竹子外,这里的叠石艺术是游人欣赏的一大胜景。我国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风景园林艺术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周维权先生说:“园林之所以能表现出高于自然的特点,主要既得于叠山这样的高级艺术形式”。


  个园中的假山,一部分用黄山石叠成,山腹中有曲折蹬道,盘旋到顶,这是北派的叠石法;一部分用太湖石叠成,流泉倒影,逶迤一角,是南派的叠石法。这两种叠石的方法,意味着山水画的南北之宗,统一在一个园子里,构成了个园假山的独特风格。


  个园的叠石艺术,“四季假山”是精华。


  “四季假山”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形态逼真的假山区,在这面积不足五十亩的园子里,融“造园法则”与“山水画理”于一体,被园林泰斗陈从周先生誉为“国内孤例”。



  代表春景的假山选用春笋造型


  在刻有“个园”门额的拱型门前,是代表春季的假山。造园时,把白果峰石直立在竹子间,以“寸石生情”点出“雨后春笋”之意。


  在个园西北,以玲珑剔透的太湖石叠成代表夏季的假山。山前有池水,山下有洞室,水上有曲梁。山上葱郁,秀媚婀娜,巧夺天工。洞室可以穿行,拾级登山,数转而达山顶。


  代表秋景的假山用黄石叠成,峰峦起伏,山石雄伟,登山俯瞰,顿觉秋高气爽


  代表秋季的假山位于个园的东北,坐东朝西,以粗犷的黄石叠成,拔地而起,峻峭凌云,气势磅礴,山岭为全园制高点。黄石丹枫,夕阳凝辉,倍增秋色。它宛如一幅秋山图,是秋日登高之佳处。


  山上有三条磴道,一条经过两折之后仍回原地,一条可行两转,逢绝壁而返。唯有中间一条,可以深入群峰之间或下至山腹的幽室。在山洞中左登右攀,境界各殊,有石室、石凳、石桌、山顶洞、一线天,还有石桥飞梁,深谷绝涧,有平面的迂回,有立体的盘曲,山上山下又与楼阁相通,在有限的天地里给人以无尽空间之感,其堆叠之精,构筑之妙,可以说登峰造极。



  冬景采用宣石堆叠,象征雪景


  代表冬季的假山则用宣石叠成,石白如雪。山上多留圆洞,称之为“风音洞”,阵风掠过,发出萧萧鸣声,真可谓是“北风呼啸雪光寒”。而就在小庭院的西墙上又开一圆形空窗,可以看到春山的翠竹、茶花,又如严冬已过,美好的春天已经来临。这种奇思妙想,使园林空间的变化极具新意。


  四季假山各具特色,表达出“春山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和“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的诗情画意,实为扬州园林中最具地方特色的一景。


 

本文标题: 饱尝四季美景,来看古代园林中的“山”!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quote/show-3157.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