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经营民宿为主题的综艺节目,更加带火了民宿的发展。众多地产商纷纷看好民宿领域,希望利用资金、流量及管理优势来分食民宿市场蛋糕。
目前关于民宿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导致民宿与精品酒店、客栈、农家乐的界限非常模糊。民宿市场发展良莠不齐,从上千元一晚的精品民宿到几十元一晚的低端民宿,都在非标住宿这个市场上共生发展。
企业资金、社会资本、个人投资都流向乡村民宿产业,资本想在乡村民宿领域继续缔造投资传奇,每个民宿似乎都承载着一个不同目的的乡村梦。然而民宿骨子里的基因应该是什么,民宿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发展民宿的初心又是什么?无论何时何地,发展民宿,在强调住宿功能提升的同时,都要“民”字当头,以民为本。
“民房”。乡村民宿的核心载体应该是农民自有的或者闲置的房屋。乡村民宿的魅力在于在地乡村文化,民居为载体,乡村为背景,乡村休闲旅游度假为功能,共同构建起民宿的发展要素。乡村文化传达的重要表现形式就是乡土建筑,有形的房屋建筑承载着无形的文化精神。民宿的发展要盘活乡村房屋存量资源,让更多传统民居建筑得以保护活化。如果丢掉了“民房”这个核心要素,以大量地产开发商开发的楼盘来做民宿,民宿的表现形式就会变得苍白无力。
“民主”。这里是指民宿主人。民宿与酒店的最大区别莫过于主人文化。无论是欧美的B&B、日本的min-suku还是中国台湾的民宿,都有着浓郁的主人文化,很多是作为家庭副业经营,是主人生活方式的表达。在中国大陆的民宿主人就很不一样。
“民心”。民宿的经营者很多都是城市人、外乡人,发展理念不同、沟通方式不同、契约观念不同,使得民宿经营过程中协调与当地农民的关系、营造整体社区氛围尤为重要。在一个乡村中,独善其身、不入乡随俗,只经营好自己的民宿是不现实的。因此,乡村民宿的发展要赢得民心,需要民宿经营者与当地农民共同认识乡村的生态文明及生活方式,共同参与社区营造,共同盘活乡村旅游整体发展。
“民生”。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振兴,更是社会的振兴、文化的振兴。乡村民宿是乡村振兴的助推器和乡村旅游产业升级的突破口。很多地方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盲目开发,对于乡村原住民整村搬离,导致乡土文化缺失,或者只考虑外来游客的需要,忽视了本地农民的诉求,致使目的地后续发展乏力。
民宿的发展要关注民生问题,切实考虑农民的利益,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提升农民的发展观念,通过一批城里人经营民宿的示范带动作用,带动更多的农民全方位参与到民宿发展中,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吸引更多的新农人返乡,反哺乡村。
乡村民宿的发展相对于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开发而言,投资规模小、建设周期短、分散性强,具有船小好调头的特点,更加容易惠民、富民,凝聚民心,增强农民生产生活的幸福感。乡村民宿的发展要始终不忘“民”的初心,回归“民”的本质,莫让民宿发展变了味、走了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