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农耕文化——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增添生机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8-08-12 08:02:10
核心提示:文化是是休闲农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根本特色。休闲农业规划与开发过程中,植入的文化主要有三种,即农耕文化、地域文化和时尚文化。

  文化是是休闲农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根本特色。休闲农业规划与开发过程中,植入的文化主要有三种,即农耕文化、地域文化和时尚文化。其中,农耕文化则主要蕴含于传承下来的农业文化遗产之中。


  那么我们如何合情合理地运用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呢?如何将其应用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中?让古老的文明在当今的休闲、旅游和经济活动中重现生机,让灿烂的文化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增添情趣。


  农业文化遗产广泛存在于社会土壤中,包括物质性遗产和非物质性遗产两大部分。非物质农业文化遗产不仅表现在思想观念、农业生产技术及农业生产工具上,也表现在乡村宗教礼仪、风俗习惯、民间文艺及饮食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束之高阁并不是保护,文化馆、博物馆也不是非遗文化最良善的归宿,纹丝不动地冰封也不是保护的意义。来源于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非遗农耕文化,只有回归生活,回归大众,只有让其处于变化、发展、升华的动态之中,才是传承非遗的终极目的。


  我们不仅要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更要合情合理地运用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应用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中,让古老的文明在当今的休闲、旅游和经济活动中重现生机,让灿烂的文化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增添情趣。


  如今,宝贵的非遗农耕文化,不仅指导着农业的生产,调剂了农村的生活,更成为休闲农业必不可少的创意元素。非遗农耕文化主要包括以下11个方面的内容:


  农耕信仰和神话传说


  农耕信仰沿着“天人合一”的方向发展,先民希望通过祭祀天地而获得消灾降福和佑护。


  农事歌谣、农谚、农民艺术作品


  最早的歌谣咏唱的是生产劳动,主要是狩猎、采集和农耕。农谚是从歌谣中分化出来的一个重要分支,讲的是农业生产,类似于现在的技术指导手册。农民艺术作品的种类繁多,包括各类民间艺术及其他艺术门类中相关题材的作品。



  农副产品加工技艺


  醋、酒、酱菜、松花蛋、咸鸭蛋、火腿、香肠、臭豆腐、腊肉、蜜饯、果脯、板鸭、茶叶、蔗糖等农副产品传统加工技艺,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农耕文明的结晶。


  手工技艺


  许多传统技艺,诸如宣纸、织锦、青瓷、紫砂、花丝、景泰蓝、雕漆、泥塑、剪纸、刺绣、烟花爆竹、水轮、水碓等,仍在当今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


  传统农耕技术经验


  传统农耕技术经验不仅包括多熟种植、精耕细作、积肥施肥等农业技术,而且还包括农业生产工具的制作工艺及使用方法。


  传统饲养技术经验:


  我国先民在畜牧和兽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经验。相马术、阉割术、杂交术、填鸭术等饲养技术经验,至今仍熠熠闪光。



  生产和商贸习俗:


  千百年来,我国形成了很多祈求农耕丰收,传习种植经验的生产习俗,几乎存在于农耕生产的每个阶段。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农业生产习俗显现明显的地域文化差异。。


  农业节令:


  二十四节气源自农耕文明,是传统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华夏民族认识、把握、运用自然规律于生产和生活的智慧结晶,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并发展为具有深刻内涵的节气文化。


  传统生态农业系统和景观:


  传统生态农业系统和景观有“农牧结合”“农桑结合”“基塘生产”等生态农业模式,特别是梯田种植、桑基鱼塘、坎儿井、淤地坝和稻-鱼-鸭、猪-沼-果等传统模式,不仅具有悠久历史,在世界上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传统名特优农副产品原产地保护:


  勤劳智慧的中华先民创造和培育了丰富的名特优农副产品,通过对传统名特优产品进行原产地保护,可进一步提高其知名度。


  古村镇村寨民居保护:


  中国古村落有优美的山水环境,有数百年的建村历史,有丰富的人文景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范本。


 

本文标题: 非遗农耕文化——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增添生机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quote/show-3245.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