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人即士大夫阶层尤其喜欢寄情于山水,并由此形成独特的山水诗画和造园艺术。
山水文化如何与当代生活相结合,这一直是本土建筑师孜孜以求的课题。在批判“奇奇怪怪建筑”的语境下,中国本土建筑师更为迫切地从中国传统山水文化中寻求灵感,尝试创造出属于中国建筑的符号体系。
城市里有了马岩松的山水城市,乡村里也有了大师王澍的文村实践。这些建筑作品引起了广泛的社会讨论,鼓励者有之,批评者也有之。无论是好是好,大胆尝试创新中国的建筑语系是值得鼓励的,但我们也应该允许各方面的争议和讨论,以推动中国建筑师更深入地思考本土建筑创新。
所谓“山水建筑”我们也不能仅停留在形态方面做文章,而应该多在本质和内涵上进行思考。回归本质得山水建筑至少要包含三个要素:
一是与当地地形、气候、水土等自然环境相适应,建筑形式和建筑材料的选择应与地域环境相契合,这方面我们国家很多地方传统民居都堪称典范;
二是采用经济适用的绿色建筑技术,即以使用者所能承受的建设成本为前提,探索适用型节能环保建筑结构和建筑材料,减少能源消耗、降低建筑后期使用成本;
三是反应当地的风土人文和生活习惯,注重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又注重现代社会生活的功能需求,在建筑材料、建筑形式的选择上能够继承并发扬本地建筑文化传统。
山水城市追求的山体形态的建筑物,不同于掇山中的“假山”,他们是居住、办公或商业功能的载体,他们是主体建筑而不是配景。因此这种形态上模拟山水并不是传统文化的本意,我们看到古人所造的屋宇基本都是按照相对严谨的制式建造的,其与山水环境的呼应是通过建筑空间组合来完成的,而不是单体建筑的形态模仿。
建筑改造的重点不在外观上,而在建筑内部使用功能的提升。外观的改造应是基于内在功能调整相一致,而不是做些虚假的装饰。我们不希望看到一个全新装饰的民宿,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有历史沿袭、有文化沉淀、有乡村韵味的村落。
我们没有看到刻意设计的顺随山体的起伏屋顶,但是一组组民房的随机组合却与自然环境一样协调。我们在国外小镇中甚至看到刺破天机线的钟楼塔楼,但是并没有感到这破坏了自然环境,反而感觉其彰显了小镇居民的精神追求。
必须摒弃对建筑外观形态的刻意雕刻,更应该探索中国山水文化的内涵。对于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古代中国人而言,自然山水的美景,不仅仅是其寄情抒怀的地方,而且还可以通过改造山水赋予其人文内涵。但这种改造绝不是对山水的简单抄写,而是对自然山水的巧妙利用和适当点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