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世古塔”——这个历史的奇迹存在吗?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8-09-25 11:22:59
核心提示:辽宁朝阳老城区曾有三座古塔:北塔、南塔和乾隆年间倒掉的东塔。其中北塔被誉为“东北第一塔”。朝阳北塔从十六国时期前燕建筑宫殿开始到辽代最后一次大型修缮为止,前后共七百余年,历经三燕、北魏、隋代、唐代以及辽代,总共五世修建。

  辽宁朝阳老城区曾有三座古塔:北塔、南塔和乾隆年间倒掉的东塔。其中北塔被誉为“东北第一塔”。朝阳北塔从十六国时期前燕建筑宫殿开始到辽代最后一次大型修缮为止,前后共七百余年,历经三燕、北魏、隋代、唐代以及辽代,总共五世修建。这种“塔上塔”“塔包塔”“五世共存”的状况真是绝无仅有。


朝阳北塔


  第一世:“三燕”和龙宫殿


  朝阳是“三燕”古都,所谓“三燕”,指的是前燕、后燕和北燕。东晋咸康七年(341年),鲜卑族慕容皝在“龙山之西,柳城之北”建立起了一座规模宏伟的都城——龙城,并于龙城构筑宫殿,后迁都于此,并以“和龙”为宫殿名。这座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北方都城,历经前燕、后燕,前后兴盛了将近100年。公元409年,汉人冯跋取代慕容氏后燕,在朝阳建立北燕,直到432年亡于北魏。


  当时的龙城,佛法盛行,考古发掘者曾在北票西官营子发现北燕冯素弗之墓,墓中出土一件压印佛像纹饰的山字形金饰,证明他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著名佛史专家汤用彤先生认为“北方佛法三宝兴隆之地,当推凉、燕、其实据在幽燕者冯氏(史称北燕)……”。可见,北燕统治者不仅自己信奉三宝,而且还大力提倡扶持佛教。


  不过,“三燕”并没有建塔,只是考古人员在对北塔进行发掘的过程中,发现了8米多高的夯土台基和东晋风格的龙凤形柱础石等遗迹,证明北塔正是建于“和龙”宫殿基址,这构成了北塔的“第一世”。



朝阳北塔塔基西南角下所存三燕遗迹


  第二世:“思燕佛图”

  北魏是朝阳北塔塔体建筑发展的第一个辉煌期。北魏文明太后冯氏为北燕王冯弘之孙,在献文、孝文两朝临朝听政达25年之久。冯氏听政期间广兴佛事,曾“立思燕佛图于龙城”。


  北燕历有二主,存世二十八年,这短短的时间,却给北燕末帝冯弘的孙女留下了长久的记忆。这位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北魏冯太后,从投降北魏的父亲冯朗那里听到先国故事,她默记于心。


  北魏太和(477-499)年间,冯太后通过言听计从的儿子孝文帝拓跋宏,在她爷爷当年做皇帝的龙城旧址上,建立起了一座塔,命名为“思燕佛图”。冯太后用“思燕”二字,追思祖宗冯氏的业绩,表达对北魏灭北燕焚龙城的忏悔心情。


  史料上没有关于对这座皇家建筑规模的记载,这座“思燕佛图”当时有多高等情况,不为后人所知。20世纪90年代在对北塔维修过程中,考古工作者在塔下8米多高的夯土台基下面,意外地发现了若干线索。


  考古发现,朝阳北塔塔基四角各有一块雕花础石。东南角的为覆斗式,其余三角一样,均为覆盆式。这些雕花础石当时经过孙守道、曹汛、董高等专家考证,就是“思燕佛图”的础石。经过进一步清理,最后认定“思燕佛图”为土木结构楼阁式塔,直接利用三燕宫殿夯土台基为基础建造而成。在塔的四周,还布置柱网,起建了规模宏大的环塔式殿堂。“思燕佛图”是在旧的龙城宫殿遗址上建立起来的。而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北塔,又是在“思燕佛图”的旧址上建立起来的。所以,北塔又被后人称为“塔上塔”。


  “思燕佛图”塔体推测为土木结构方形楼阁式塔,原高80余米,约在北周武帝灭佛运动中遭焚毁。朝阳北塔建筑遗址中出土大量的北魏泥塑佛像便是当时佛事兴盛的实物证据。



塑佛头像

北魏(386~534年)

残高8、宽5厘米

朝阳北塔建筑遗址出土


  朝阳北塔建筑遗址出土该菩萨头像面相长圆,眉间有白毫相。白毫相是佛教艺术传统之一,常于眉间作一圆形标记或凸起物为标志,以作为佛或菩萨的身份标识。


  第三世:隋代梵幢寺塔


  到了隋文帝杨坚的时候,毁于火灾的“思燕佛图”得到了重建的机会。从历史文献来看,隋文帝杨坚与佛法渊源颇深,其母于冯翊般若寺生下了他,又有人算命说他不可与常人一样抚养,故自小在寺庙中长大。据说,印度高僧曾送他一包佛身舍利,隋文帝称帝后,将舍利分赐天下113个州,并令全国选53州建灵塔供奉舍利。当时朝阳为营州,也有机会获得舍利。于是,营州官民僧俗奉诏在烧毁的“思燕佛图”基础上,重新建塔安葬,此塔为方形空筒式十五级叠涩密檐式砖筑佛塔。北塔地宫中辽代再葬时的题记碑文清楚地记载了此事。隋代建造的用以安放佛骨舍利的佛塔即为北塔的“第三世”。其时,宝安法师不远数千里从长安到朝阳,奉隋文帝之命在“梵幢寺”安置佛舍利。到朝阳后,见这座塔年代太久,塔身多有残破之处,便进行了一番改造。僧人释宝安“奉敕置塔于营州梵幢寺,即黄龙城也。旧有十七级浮图,拥在其内,安置舍利”。“拥”就是包裹的意思,这是对北塔的第一次包砌。


阳北塔塔体结构勘察剖面图


  第四世:唐代开元寺塔


  唐代是我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唐太宗曾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敕每州各以郭下定形胜观寺,改以开元为额”。唐代对营州梵幢寺塔的维修筹备工作,以及改称为开元寺塔,大约始于这一年,直至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竣工。勘察表明,唐代的维修工程并没有改变隋代砖塔的形制结构。


  唐代,特别是“安史之乱”前,朝阳作为营州治所,是安禄山和史思明的领地。这两位朝阳籍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受民间佛教传统的熏陶和政府对佛教的推波助澜,在天宝年间开始修缮北塔。至今在塔身的10层塔檐下,尚有朱书“天宝”两个大字。这是对北塔的第二次维修。


  考古证明,在隋唐时期,维修者没有动三燕和北魏时期的夯土台基,而是在台基外包上砖,形成砖塔塔基。其塔基呈四层台式。台边包砌砖墙,与塔心相对的南北两面设有漫道和踏步。在南面的第二层台基上,建有进深9米、面积有400多平方米的殿堂。此次修塔,可从塔基细绳纹砖由里到外的第二层砖得到证实。此层砖的规格大于第一层隋代而小于第三层,此时营州城里的隋塔经过二百多年的自然和人为损坏,部分砖已脱落,因此进行了第二次修复。此次修缮的北塔是十三层密檐空心砖塔,塔体呈正方形,造型与西安小雁塔相似。塔身有券门,可以进入塔内。各层密檐的束腰白灰壁上,绘有色彩鲜艳的花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清理维修北塔时发现唐代彩绘


  第五世:辽代延昌寺塔


  到了辽初,辽太祖神州元年(916),首任霸州彰武军节度使——韩知古奉太祖耶律阿保机之诏命,修葺柳城,建置霸州,并同时整修了开元寺塔,改名为延昌寺塔。并于辽重熙十三年四月八日最后竣工。这是朝阳北塔的“第五世”,也是我们如今所看到的朝阳北塔了。


  根据北塔出土的题记砖记载:重熙十二年、十三年连续两年,“霸州邑民诸官,同共齐心结缘,第三度重修”北塔。整个过程从里到外,从天宫到地宫,从头到脚重新大包装,所费砖块累计达“五十六万两千四百七十三”块,工程之巨可见一斑。


  北塔以三燕时期的宫墙为基础,由北魏始建,隋、唐、辽三次大规模的包砌维修。五个朝代共筑一塔,这在世界范围内也绝无仅有,是当之无愧的东北第一塔。


  作为北方草原帝国的辽是一个崇尚佛教的王朝,在继承唐代佛教遗产基础上不断发挥创造,尤以密教与华严教最兴盛。辽地成为佛教义学发展的中心,由此也影响了东亚佛教发展。辽所掌控的区域修建了大量寺塔建筑,现存朝阳北塔(即辽代延昌寺塔)便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十三层密檐式佛塔之一,隶属辽兴中府。


  舍利是佛教神圣的供养物,主要包括真身舍利、影身舍利与法舍利等,瘗埋舍利是北朝隋唐辽宋时期重要的佛事活动。辽兴宗重熙年间重修后的延昌寺塔即以三重塔宫(即天宫、中宫及地宫)为核心,由地方军政首领与上京管内僧录、宣演大师蕴珪领僧俗各界共同营造出庄严的舍利供养世界。


修复前的朝阳北塔


  北塔现高42.6米,为十三级密檐式砖筑佛塔,由夯土台基、砖台座、须弥座、塔身、塔檐、刹顶组成。在其主体结构塔身上,唐、辽时期的四面砖雕密宗四方佛、二十四飞天、八大灵塔及塔名等图案,精美异常,引人入胜。1988年,北塔成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朝阳是辽宁省的文物大市。因为在辽宁上百万件文物中,就有三分之二文物来自朝阳。而在这个文物大市中,朝阳北塔就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全省仅有的10件国宝级文物中,北塔一下就出土了三件。


  朝阳北塔出土的三件国宝,是由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的。分别是鎏金银塔、金银经塔、波斯玻璃瓶。它们是在“大契丹重熙十二年四月八日”作为释迦牟尼佛舍利的葬养品葬入,距今已有970年。


  北塔天宫位于该塔的第十二层塔檐中部。当考古工作者打开这座尘封近千年的佛家宝库时,顿时被惊得目瞪口呆。在这不到两平方米的“石匣”内,竟然珠排玉耸,琳琅满目。经过清理,一口气出土奇珍异宝愈万件。


  2003年,伴随着朝阳老城区的改造,一座占地四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300平方米的仿汉唐式北塔博物馆在北塔的北侧建成了。千年文物有了自己的家园。2004年南塔石宫出土的锭光佛舍利以及彩绘舍利石函、琉璃瓶、鎏金银棺、鎏金银菩提树、鎏金众僧像、《佛舍利铭记》等辽代早期佛教文物,也在此安家。佛祖释迦牟尼的两枚舍利,一枚安放在凤凰山,另一枚也安放在北塔博物馆的舍利殿里,两佛舍利同奉一堂,朝阳北塔博物馆成为国内不可多见的佛宝殿堂。北塔博物馆还存放了大量的古代玉石制品和辽代的金银器具。特别是佛家七宝之一的玛瑙器在品种上居全国之首,几乎囊括了天然玛瑙的所有花色品种。

 

本文标题: “五世古塔”——这个历史的奇迹存在吗?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quote/show-3439.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