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宿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将其推到了资本风口上,多方势力争相分割市场蛋糕,同时也加速了民宿行业洗牌,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当下民宿投资面临何种问题?未来民宿“活路”几何?
快速发展一定会面临诸多问题,问题主要在服务上,服务并非是说我们的服务不够标准、不够档次,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服务太过于标准。民宿服务要求是超标准式的,所以管家在服务中与客人情感上的交流,需要把握好度。
对于民宿经营者来说,首先做到硬件设施的标准化和软件服务的非标准化,民宿房间数量可以不多,但每项家庭必备设施均需配备,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其次,对于民宿经营者而言,民宿不同于酒店,旅客就相当于家人、朋友,所以服务非标准,从客人入住后,就要给客人家的感觉。
除了服务上的问题,大多数民宿还会面临一个问题——与当地村民的“共生”。自古至今,邻里关系是中国社会人际交往中较为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上下5000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睦邻友好的故事一直为人们世代传扬。陶渊明移居、孟母三迁等古人趣事,折射出融洽的邻里关系是关乎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条件。
打造睦邻友好家园,构建良好人际关系,不仅在古代社会有着重大意义,即使在城市文明快速发展的今天,仍然是一件值得重视的事情。所以与当地村民的关系,在项目成立之初就要去维护。
民宿是系统工程,涉及公安、消防、旅游、环保、市场监督、卫生等多个部门。虽然民宿作为旅游经济中衍生出的新业态,尽管早在2015年就已被写入国家“十三五”规划中,但由于民宿市场还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协调机制,致使某些优惠政策难以落地,也制约了民宿资源的有机整合和项目开发的快速推进。因此,如何实现民宿与当地村民之间的良性平衡,需要民宿从业者、监管部门等多方共同努力推动。
每一位民宿老板做民宿之初,心中一定是有一种情怀需要释放抒发,所以情怀是民宿最应该具备的,除此之外,民宿还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质?
民宿发展需要把握三要素:一是将在地文化与都市人生活平衡结合;二是尊重原建筑的同时打磨出极高的舒适性;三是产品标准化和服务的非标化相结合。
首先民宿筹备时选址要考虑所在地周边可玩资源、文化氛围、交通便捷性,同时确定民宿的性质、规模、结构是否符合特色主题;
其次是对在地文化的传承与展现,可以通过建筑、设施、美食、活动等去发扬在地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当地的人文特点;
三是运营能力,民宿最重要的就是主人文化,所谓的非标准也并非是没有标准,而是应该超越于标准之上的一种状态,在所有民宿运营中,在“家文化”的传达上尤为明显,在运营中不仅要有24小时管家贴心照顾,也要通过沟通去渲染烘托家的氛围,没有主次,只有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