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泉古村,其闻名遐迩在于它和《诗经》的联系。《诗经》中描述古代先民田园生活的诗句多与这个古村落有关。如《诗经?七月》:“四月秀葽,五月鸣蜩,七月流火,八月萑苇。殷其雷,在南山之阳,何斯违斯,莫敢或还,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其中,灵泉的位置就在“南山之阳”,位于今天陕西省合阳县洽川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福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间。灵泉古村人文历史研究表明,这里至今仍然保留着《诗经》古老的语言和乐舞基因。时光流逝,灵泉古村在漫长的岁月磨砺中保存下来,难能可贵地让今人从一砖一瓦中找到建筑艺术的瑰宝。
一路走来,在离福山以东5公里的灵泉,石牌坊上“更上一层”4个字雄浑大气,明清传统院落门楼、照壁、侧壁颇为讲究;木雕、砖雕、石雕、门窗基石技艺精湛;抱鼓石、上马石、石门墩及拴马桩随处可见。
抚今追昔,质朴的古屋滋养了先民们安居的深情。这里独有的古典民居风格,总让人感受到愉悦,让你心灵深处产生一种美好圣洁的情愫。古村有壮观的楼阁、丛林幽谷,毓秀、宏伟,宜居、适度,且又古朴、庄重。古人设计房屋重选址,村落必是位于风水上佳的位置。
灵泉因古城而声名远播。始建于康熙37年,虽历经百年沧桑,但保存仍算完好。留心观察,渭北版的三合院注重风水,错落有致、气势恢宏,所在之地环境宜人,空气新鲜,让人心旷神怡。
古村一代又一代的管理者们,承袭了保存古村落的传统。比如瓮城墙上至今保留着《创建门洞序幕的石碑》:忠义参天地,一统扶汉室。据说,这座修建于嘉庆年的三义庙因供奉刘、关、张神像而得名,庙的石狮造型、太极图、八卦图、石板图栩栩如生。另有一清代建筑是三义庙斜对面的大房,房屋上雕建了整齐的明柱和梁头木雕龙头。村中的“党氏祠堂”,大门飞檐翘角,屋脊高耸,檐悬柱低重,两座厢房结构严整,让人遂生天人合一、返璞归真之感。
因处在黄河沿岸的南北中心地带,灵泉人更重视建筑质量。据说,后巷道现存的一家门房在瓦房(指给屋面铺泥上瓦)时,匠人一天只瓦了半间,主人以为招待不周而速度太慢,遂对匠人殷勤款待,结果第二天瓦得更少,当主人不解地问匠人时,回答是“叫人在瓦过的房上踩踏,或用碾谷坨坨(扁圆形的石碾子)在瓦沟向下滚,若瓦破一页,分文不取”。百年来,这座门房屋面仍不漏雨,可见当时灵泉人受西周文化影响,讲究屋舍建筑的坚固性、实用性和观赏性。
在灵泉村,精美的“金钱套梅花格”,把腰房衬得更加辉煌、华丽。“兰桂齐芳”的浮雕把上房装饰得富有艺术观感,刻花悬柱的附带木楼,把厦房装扮得对称有序,巧夺天工的花砖兽头把四合院点缀得百看不厌。
为古屋建筑做后盾的是强大的经济实力。从合阳县志上看到,仅全国各地在灵泉的商号就有90多个;灵泉作为地处秦晋豫的第一财东村,聚集了不少富贾大亨。他们宅第相连,遍布巷道村户,尽享快乐驿站。可惜大部分房屋在战乱年代衰落了,只有不少数家共用的门楼,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灵泉古村中,除门墩石、老门、青石护栏消失外,还存下了完整的老井、庙宇等,不少古民居仍保留着原样。不由得让人感叹,不能再盲目拆旧建新了。否则,旧城改造完成之时,便是古村民居消失之日。可否修旧如旧、建旧如旧,采取一些补偿措施,使古民居兼具文化建筑的多样性,又具备文化品位的高雅性和文化风貌的独特性呢?
在生态文明新时代,一场以“传承古建筑文化、改善人居环境”为主题的“陕西农村建筑文化传承交流会”在合阳论剑,专家学者们提出了“美丽乡村——农村住房该建成什么样子”的重要命题。面对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住进“白瓷砖方盒子”的“现代住房”,陕西一些村落开始探索“外观与自然环境相融、内部更加方便实用”的新民居建设。
两年前,由某慈善基金会资助200万元、村民自筹300多万元建设的灵泉村传统风格新居,使古堡换了人间。蓝砖白灰的“清水墙”、明清风格的“人字梁”、沿袭老宅特色的屋顶“脊砖雕”,让人耳目一新。
站在新落成的新居前,灵泉新村的党树森老人满脸欣喜:“新房子三合院,保留了灵泉村古宅的风格,内部设计又符合现代人的要求,实惠、实在。”地处黄土高原腹地,于今年6月正式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灵泉村,共有25户村民像党树森一样成为新民居建设的受益者。
建好“博物馆”、守好“活化石”,村民们的感受印证了设计者的良苦用心。灵泉村新民居总体布局追求田园风格,方便农户在住宅周围种花种菜、经营农家乐等等。外观则传承了陕西关中地区明清建筑的“坡屋顶”的风格,使用墀头、屋脊、影壁等砖雕,回应了村民对老宅子的怀念。室内布局则以满足村民生活实用功能的需求为主,融现代生活功能与明清建筑风格为一体,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作出了有益探索。
漫步在灵泉古屋新村,它们是诗经故里塑造的精品。一处处,一户户,让你尽享景区后花园的静谧和淳朴的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