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转换,让我们回到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宋太宗从杭州迎取一座阿育王佛塔舍利供奉在开封皇宫之内。这座舍利塔是在后梁贞明二年(916年)吴越王钱缪从宁波阿育王寺迎来供奉在罗汉寺中的。作为信佛忌杀生的新任吴越王钱俶秉承祖父的教诲,宁可奉版图归宋俯首称臣,也不愿开战使子民生灵涂炭。为表示臣服宋朝,使江南免受战火,钱俶特献舍利塔表示臣服之诚意。
端拱二年(989年),宋太宗在开封开宝寺,建起八角十一层木塔,供奉吴越王钱俶奉上的阿育王舍利塔。可惜这座华美绝伦的灵感木塔仅存世56年,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六月,木塔因遭雷击而焚毁。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下诏重建佛塔藏归舍利。重建之塔为琉璃塔结构,采用传统木质结构形式营建,塔砖如同木料一样,有榫有眼,有沟有槽。这就是开封至今仍存的铁塔。因外观近似铁色,故从元代起俗称铁塔。
杭州吴山开宝仁王讲寺,即源于开封的开宝寺。历史就是样的奇妙,吴越国乞降并北献开封佛塔舍利而成就的开宝寺,居然在一百五十年后又迁回到了曾经的吴越都城,如今的临安。来自开封皇家佛寺开宝寺的慧照大师,在绍兴五年(1135年),奏请高宗在临安皇城背后的吴山七宝山依托吴越国时期的石佛崖壁,复建开宝寺,是名“开宝仁王寺”,仍旧作为宋朝皇帝们的御用佛事寺院。《咸淳·临安志》卷七六《寺观·开宝仁王寺》中:开宝仁王寺“在七宝山,先是东京开宝寺,有仁王院僧慧照大法师晔随驾南渡,绍兴五年奏请权建于七宝山,主大内祈禳事。”
沿用开宝之名,仁王之称,对是对故都开封的一种无奈的怀念与留恋。
吴山是西湖群山中唯一契入市区的山岭,登顶城隍阁可以俯瞰整个西湖景区,吴山共有云居山、紫阳山、七宝山、金地山、粮道山、伍公山等诸多小山头连接而成。
五代吴越国起,吴山就是杭州的宗教名山。吴越时期,佛事大兴,在七宝山下凿刻了杭州最大的摩崖石佛像群,现称为石佛院造像,造像共三龛五尊。
石佛院造像共分三龛:中为西方三圣立像,居中者为阿弥陀佛,高6米;左边大势至菩萨,高4.41米;右边观世音菩萨,残高3.39米。
在西方三圣雕像的两侧有两座石像,左为智者大师,高5.24米;右为行修大师,高2.62米,均结跏趺坐于圆形佛龛中。智者大师造像保存相对完整,结跏趺座持禅定印。智者大师是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
徐映璞的《杭州山水寺院名胜志》中,认为这两座像是延寿大师和行修大师。手头的资料有黄公元所著《钱江梵影》一书,作者认为德韶国师和行修大师。因为钱弘俶在台州做刺史时即与德韶相识,后来钱弘俶为忠懿王时立德韶为吴越国师。德韶被后人称为智者后身。
石佛院造像在吴越时期原来所属的寺院名称已经不存于史,来自汴京的慧照大师将开宝仁王寺选于造像处复建,所以从此后此地也就被称为开宝仁王寺造像。
开宝仁王寺造像又称为仁王讲寺造像。左侧雕刻了天台宗开宗祖师隋朝的天台智者大师(一说德韶大师),这说明该寺必与天台法脉有关,应该归属于天台一宗。临安的佛寺主要有禅寺、讲寺、律寺三种。禅寺专修参禅,讲寺专主讲经,律寺专主持戒、传戒,谓之宗下、教下、律下,鼎足而三。禅寺又称“丛林”,在当时居多,有临济、云门、曹洞等宗。讲寺又称教寺,以天台宗、贤首宗居多。在禅寺和讲寺里,不学戒,不持戒,也不传戒,唯有律寺主学戒、持戒、传戒。始建于公元502年的南京句容宝华隆昌寺即是著名律寺祖庭。
开宝仁王寺在历史上屡毁屡建,但最终它还是毁于了清咸丰年间的太平军兵燹,而只有雕刻于石崖之上的这三组石佛保存了下来。文化大革命中“破四旧”,历经千年而保存完好的造像被红卫兵学生们破坏,佛头被砸,幸好由于佛像体量较大,佛像主体仍被保留了下来。
江南吴越,奉阿育王舍利塔到开封开宝仁王寺,150后在吴越故地复建开宝仁王寺,以怀故国。吴山这座寺院曾经的繁荣,曾经的沧桑,曾经的悲愤,都在这冬日的阳光下的佛像残尊之上,显现的分外刺眼,触人心肺。
山寺凭高夕未昏,上皇曾此定乾坤。
瓯闽散驿缘江岛,龛赭收潮入海门。
细雨乱花唐辇道,淡烟疏柳汉营屯。
何时汴水东流畔,君返宸居臣故园。
这是南宋诗人周弼(1194-1255年),靖康之后,南逃临安(杭州)思念汴京(开封)故园所作的《吴山仁王寺》,故都深情,亡国之痛,从临安到汴京的悲愤尽在这首诗中。吴山开宝仁王讲寺,现在很少人知道了,在民间和一些资料介绍中,多称其为吴山石佛院。
当年南宋都城临安,开宝仁王讲寺,是皇家御寺首座。在南宋吴自牧撰写的《梦粱录》卷十五《城内外寺院》记:“城内寺院,如自七宝山开宝仁王寺以下,大小寺院五十有七,倚郭尼寺,自妙净、福全、慈光、地藏寺以下,三十有一;又两赤县大小梵宫,自景德灵隐禅寺、三天竺、演福上下、圆觉、净慈、光孝、报恩禅寺以下,寺院凡三百八十有五……都城内外庵舍,自保宁庵之次,共一十有三。”
计数下来,南宋都城临安的佛寺共有486座,而排在首座的院寺,就是这七宝山开宝仁王寺,北山灵隐寺、南山净慈寺均在其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