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山寺又名太山龙泉寺,位于太原市区西南23公里处风峪沟北山腰。太山之名,始见于沈约撰写的,相传北汉时有山民石敢当,以勇敢闻名,他居住的山也由此闻名于世。寺名取自“泰山石敢当”的谐音。太山龙泉寺以精美的建筑、雕塑艺术和极其珍贵的唐代佛教文物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山龙泉寺坐北朝南,殿阁楼台依山势而建,高低参差,层层铺开。山门之外是一大片平地,窑洞式的乐楼台基至今尚存。山门为悬山顶,额曰“山林古刹”,门檐之下的椽柱头上还保留着道家“八卦”痕迹。左右两翼钟、鼓楼为砖木结构,钟楼上的铁钟系1745年(清乾隆十年)补铸,至今完好无损。进入山门便是前院,迎面二层大雄宝殿,面宽五间,进深二间;底层砖砌窑洞,供奉观世音菩萨;上层砖木结构殿堂,原奉佛祖释迦牟尼,殿顶的天棚上悬塑彩绘着二龙戏珠,二龙昂首欲飞,活灵活现,栩栩如生。院中遍植牡丹、芍药、月季等花卉,4隅有4株唐代古槐,逢春夏花开时节,满院清香沁人心脾。前院东北隅古树一旁,有一通高5米、宽1米的大石碑,为711年(唐景云二年)所立,字迹泯灭,已不能辨识,但碑额上雕镌螭首仍存,尚能看出唐代风格。
龙泉寺后院
龙泉寺后院的平台开阔宽敞,周砌十字花墙低栏,中间并列着3座八角攒尖顶建筑,分别是观音、文殊、普贤3殿,为1538年(明嘉靖十七年)所建。正中观音阁为八角形状,黄色雕花琉璃脊,五彩斗拱,出檐深邃,建筑结构奇巧玲珑;阁中正面靠墙塑释迦牟尼三身佛,阁两侧有四大天王护法神像,其余空处则为立体感极强的人物、殿宇、山水、花草等悬塑;阁中央六角莲花台上端坐着观世音菩萨,两旁十八罗汉面对菩萨,作朝拜状。墙壁上悬塑着各路神仙会聚海波之上,其构思独具匠心。观音阁两侧为文殊、普贤二殿,分别有文殊骑青狮、普贤乘白象泥塑。
太山龙泉寺观音阁
太山龙泉寺观音阁之北山坡上有一“莲花宝洞”,俗称“皇姑洞”、“崔姑姑洞”,相传唐代某丞相之女不愿入宫为妃,削青丝入空门住在此洞;另一说是有崔姓女子,随父亲做官居住在晋阳,因婚姻不幸看破红尘,出家为尼居住在太山莲花洞中。莲花洞之北更高处有一巨石,状若卧虎,巨石中间有天然小洞,传为寺院高僧静坐养心之处。龙泉寺东数十步有龙泉洞,洞上建有龙王庙,清洌甘甜的泉水自洞中流出,此即传说中人们发现的泉眼,每逢天旱,人们便在此处祈祷龙王普降甘霖。
太山龙泉寺地处偏僻,日军入侵和解放战争时期均无太大损坏。20世纪80年代,国家有关部门对龙泉寺进行维修,定其为太原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是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太原市成立了太山文物管理所,投巨资将原上山羊肠小路铺砌为层层石阶,更是锦上添花。
游人行走在半山石阶上,如烟如云的浓雾时聚时散,虚无缥缈,山峦绿树飘浮在半空,鸟鸣鹊叫,分外清脆悦耳。登上太山远眺,只见南连龙山、北接蒙山,苍茫浩瀚,云天相连,大有飘飘欲仙之感;近观树高林密,龙泉寺幽雅安静,自有一股新清的自然美神韵。每当霜秋时节,满山红叶,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