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每一个寺院里面都有供菩萨的大殿和吃饭的斋堂,可是寺院究竟由哪些建筑构成的,这些殿堂的具体功能到底是哪些呢?今天来告诉大家。
传统的寺院由三殿四厢构成,三殿分别是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四厢则是寺院的主要生活功能建筑了,僧人们居住的僧房,吃饭的斋堂,接待来宾的客堂,打坐的禅堂都属于四厢。
根据三殿四厢的位置分布,整个寺院被分为前院和后院两个部分。
古有“伽蓝七堂”制的建寺传统,伽蓝又称僧园、僧院,原意指僧众所居之园林,然一般用以称僧侣所居之寺院、堂舍,一所伽蓝之完成,须具备七种建筑物,特称七堂伽蓝。
七堂为佛殿、法堂、僧堂、库房、山门、西净、浴室。“伽蓝七堂”制形成于宋代。
进山进寺的大门也是僧俗的分界。
最早佛教寺院多在山林中修建,故有此称。通常是一座有三个洞门的牌楼式建筑,中间一个大洞门,左右各一个稍小些的洞门。它象征佛教的“三解脱门”(即空门、天相门、天作门),故也称三门。佛寺的山门即便只有一门,也呼之三门。
弥勒殿(天王殿)
殿中供奉弥勒,故称弥勒殿。殿的东西两侧分列四大天王,故也称天王殿。弥勒背面隔板后塑韦驮像,与之背靠背。弥勒殿前大多置放一对石狮子(左雄右雌)守卫寺门。石狮外侧有一对石灯柱,底座为须弥山座,上面是透光的石灯。
有些受地形限制或规模较小的寺庙,往往没有山门和山门殿,而用弥勒殿的三扇大门代表该寺的山门,所以弥勒殿也有“三门”、“山门”之称谓。
大雄宝殿
天王殿后面是大雄宝殿,又叫主殿、正殿。大雄宝殿通常是寺院中最高大的建筑,为重檐歇山式。寺庙的主要佛事活动一般都在这里进行。
该殿的主尊是佛祖释迦牟尼,古印度佛教信徒尊称释迦为大雄,意即英勇无畏,法力无边,能降服群魔,因此,称该殿为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内供奉的雕塑像可归纳为三大类。一是大殿正中供奉主尊佛像;二是东西两侧配置十八罗汉或二十诸天或十二圆觉像;三是主尊像背面是大型海岛观音群像或三大士(文殊、普贤、观音)塑像。
藏经楼
在本寺主供佛(菩萨)大殿之后,都建有宽大、明亮的藏经楼(或阁),用来存放佛经。经书种类很多,通称为“三藏十二部”。“三藏”是佛教经典的总称,它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经”藏,是佛所说的教义、理论、思想和方法;二是“律”藏,是佛所说的戒律;三是“论”藏,是菩萨们和佛学大师们对佛所说的经义加以解释、论述或发挥的论文。“十二部”是依据经文的体裁和性质将它们分为十二类。
有些寺院也将藏经楼多用,一是藏经,二是供奉主供的佛菩萨,三是僧众学习佛经的场所,四是接待贵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