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作为一种基本的乡村旅游业态,是进入乡村旅游时代民居功能的延伸而非替代。民宿的灵魂在文化、功能在生活,万变不离生活功能、不改文化灵魂。民宿与乡村酒店、度假村相比,永远具有自身的基本特质。民宿规划与建设就是打造一个留住乡愁的空间、再现一座寄托乡情的家园。
乡村旅游的核心是乡村性,民宿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载体,其乡村性同样突出,主要体现为民居为载体、农民为主体、乡村为背景、乡村休闲旅游度假为功能。其根源是悠久的农业文明及其传统的传承。
民居主要是为了满足乡村休闲度假游客的住宿和怀旧需求,具备吃、住、贤、修、劳、养。台湾和日本最早的民宿出现,就是为了解决城市的一般阶层下乡以后,遇上旅游旺季住不到宾馆的问题,只能借住在有空闲房屋的人家,这是民宿最早产生的一个原因。在这种情况下,民宿成为了民居功能的一种延伸,或者说是增加。
民宿设计不仅仅是设计房子,而是乡村场所的再造和重构。放到具体的民宿业态来讲,村子、院落、房子,这是三重空间的一个场所。设计一个单体的民宿,就要把它放在一个村落的聚落空间,和这个聚落所存在的山水空间中来看待和谋划。我们设计的不是单体,而是在村落、院子里边的一个有机的个体。
民宿设计的基本要求解读
1、民宿的场所精神
根据这些特点,民宿设计首先要有场所精神。借用台湾一个规划师的话,叫“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的情感空间。什么叫以身体之?你进入这个空间以后,用身体来感受这个空间,同时以心灵来交流这个空间跟你之间的文化的、情感的、服务的这方面的相互之间的交融。台湾浮水印民宿有一首诗,“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这就是一种感受,这种场所精神,恰恰是民宿需要去营造的。
2、注重民宿的在地性
民宿的在地性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建筑材质和空间布局的地域差异性,另外就是民俗文化的地域特色和参与性体验,这也是最重要的,也叫做软规划。只有两者合起来,一个民宿才能真正活起来。而且民宿规划者的“他者身份”也非常重要,乡村游主要的客人是城市人,就是要以城市人对乡村的理解来做规划。这是民宿在地性的特点。
3、保护传承乡村文化与保护农民利益诉求
保护传承乡村文化要与保护农民利益诉求结合起来,因为真正的乡村和真正的文化,是要靠人来保护的。乡村文化虽然可以通过建筑来展示,但是乡土记忆、乡村手艺、乡村文化、乡村情感却要完全靠人来展示、传承和保护。
保护传承乡村文化要把乡村历史功能、现代功能、未来功能三者合一,将传统古村落与现代乡村两种空间体系、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乡村文化两种文化模式、传统乡村生活与现代乡村休闲两种生活方式、乡村物质与非物质两种文化遗产,整合在一个完整的空间系统中,实现传统空间与现代空间的有机分隔和联系。
4、乡村民宿文化空间的有机协调
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的有机交流,空间体验——民宿的交流功能、与人的交流——主客互动、与历史交流——时间镜像、与环境交流——天人合一、与内心交流——自我观照。城乡文化空间环境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