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关于美丽乡村的建设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8-12-22 10:58:58  来源:美术报
核心提示:乡村是文字的发源地,是文化的发源地,是文明的发源地。按照马克思对自然大都是人化的自然、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自然的观点

  乡村是文字的发源地,是文化的发源地,是文明的发源地。按照马克思对自然大都是人化的自然、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自然的观点,来看待经过长期建设的乡村,就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它既是自然美充分展现之处,又具有人文美和艺术美。


乡村建设


  我们的先贤对于自然美有敏锐的感悟。早在一千四、五百年前的魏晋时期就出现了山水田园诗,出现了陶渊明、谢灵运这样的大家,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就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样的名句。我国现存最早的山水画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在这以前也有山水画,在这之后还有更多的山水田园作品,而西方完整的风景画直到17世纪才出现。和西方相比,显示了中华文化在感悟自然和表现自然方面的早熟和成就。


  自然是第一自然,艺术是第二自然。艺术的源泉、艺术的根在自然、在乡村。乡村是艺术创作不竭的源泉。马克思说:“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的。”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源地是乡村,乡村积聚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早在春秋时期,我们的先贤就有很精辟的关于美的论述和理念,孟子曾经讲“充实之谓美,充实而又有光辉之谓大”。在遗存的乡村建筑、雕刻、楹联、匾额及室内陈设中,充分体现了我们传统的美学观,充分体现了对比统一、和谐整体、既有力度又有韵律的形式美规律,因而具有经典性,值得我们在现在的乡村建设中,认真加以学习、研究、继承和发扬。


乡村建设


  现在提倡诗意的栖居,也就是说在我们的乡村生活当中,应当充满诗意。安吉是联合国首个人居奖的获得县。安吉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同时有丰厚的文化传统,有吴昌硕、诸乐三这样的书画大家,我们要从他们的艺术作品中吸取滋养、提高审美能力。书画艺术的学习、继承、繁荣和发展,十分有助于美丽乡村的建设。乡村建设是综合的建设,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举的建设,是充盈着美的意识的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经过学习、体会后,我认为这不仅具有经济意义,不仅有利于生态、生活和生产,同时具有文化的意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先贤反复吟咏的美的对象,从这个意义上讲,绿水青山还有它的丰富的文化宝藏,需要我们去挖掘、去继承,使我们的精神生活上升到更高的境界。


乡村建设


  自然界在有些方面变化不是很大,比如陶渊明《归去来辞》当中有这么几句:“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前三句我们现在也可用,“感吾生之行休”比较消极,我把它改为:“享时代之飞舟。”这就是说我们现在是乘上时代的飞船在前进,所以同样的自然景色,在不同时代,对不同的人们和具有不同文化修养的人群,它所产生的意境、产生的精神境界是很不一样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突出地提出了意境,提出了境界。在我们的乡村建设中,应该着力开拓精神的沃土。我们的文学艺术家,应该和乡村建设的人们一起,用美的理念、美的形式规律、美的尺度来对待我们建设当中的一切事物,进行美的创造。


  前几天到萧山去参观任伯年纪念馆,我就很有感慨,这个纪念馆有一些细节的处理非常不理想,这和我们祖先在园林建设、庙堂建设上面所取得的高度艺术成就极不相称。我曾经在很多场合讲,即使是一组栏杆,一个垃圾桶,你都要把它当做一个艺术品来看待。所以说美丽乡村的建设在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的同时,时时处处都要注意造型的美、形式的美,要把审美意识贯穿在乡村建设的全过程中,同时又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全体村民的审美修养。


  由于不当经济利益的驱使,有一些地方的乡村建设中,出现了低俗现象。所以我们必须用高雅的审美意识来审视和要求我们的乡村建设,使我们的乡村真正成为诗意栖居之所,成为高雅的、高格调的美丽乡村


 

本文标题: 美丽乡村——关于美丽乡村的建设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quote/show-3813.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