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徐锡麟(1873年12月—1907年7月),字伯荪,号光汉子,绍兴山阴东浦镇人,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光复会主要领导人之一。
1901年任绍兴府学堂教师,后升副监督。1903年应乡试,名列副榜。同年以参观大阪博览会名义赴日本,于东京结识陶成章、龚宝铨,积极参加营救因反清入狱的章炳麟的活动。回国后先在绍兴创设书局,传播新译书报,宣传反清革命。1904年在上海加入光复会。
1905年在绍兴创立体育会,后又创立大通学堂,规定入校学生均为光复会会员,参加兵操训练。同年冬赴日本学军,因患眼疾未能如愿。1906年归国,赴安徽任武备学堂副总办、安徽巡警学堂会办。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刺杀安徽巡抚恩铭,率领学生军起义,攻占军械所,激战4小时,失败被捕,次日慷慨就义。
徐锡麟故居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东浦镇孙家溇村,距绍兴城约7.5公里。系其祖父徐桐轩所建,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建筑面积720平方米,是一幢具有绍兴水乡民居特色的清代建筑。故居坐北朝南,依河而筑,为砖木结构,粉墙黛瓦,是由门斗、大厅、座楼、藏书楼和桐映书屋等建筑组成封闭式院落。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进入大门便置身于门斗内,两边各有一间耳房,是当时徐氏婚丧喜庆时帮工、鼓乐手作息之地。门斗内的仪门是由六扇蟹青色木板门组成,上额悬挂原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昆仑题写的“徐锡麟故居”横匾。进仪门是一长方形天井,两侧建有廊檐。西廊檐中间有一个石库门,门楣上刻有“梅墅”二字,俗称“梅墅墙门”。入石库门是一个南北长东西窄的天井。
由门斗两旁的耳房过廊檐便到达了大厅,这里曾是烈士生前常与革命志士会谈的地方。大厅又名“一经堂”,堂名出自《神童诗》中的“遗子满赢金,何如教一经”。堂门上悬挂“一经堂”匾额,下挂徐锡麟、陈伯平、马宗汉三烈士巨幅油画像,两边有孙中山挽徐锡麟烈士悼词楹联“丹心一点祭余肉,白骨死后三年春”。大厅四周及展柜陈列着徐烈士的生平事迹和烈士的有关手稿、实物等文物展品,再现烈士的光辉业绩。
陈列内容有五部分:一、少怀壮志,热诚爱国;二、积极办学,教育救国;三、参加光复会,创办大通学堂;四、安庆举事,威震清廷;五、革命精神,永垂青史。资料介绍说,徐锡麟性格刚毅,自幼在家塾读书,但不拘泥于“四书五经”,不愿受封建礼教束缚,学习兴趣广泛,爱好天文地理和数学,更重武术,同情劳苦大众。甲午战争中国惨败,激起徐锡麟的爱国热情和救国思想。
座楼为五开间楼屋,西首两间为徐锡麟两弟所有。东首三间与大厅、门斗成一轴线。第二间为堂前间,基本按先烈生前原貌布置第三间是徐锡麟母亲的卧室,徐锡麟就是诞生在这间铺有地阁板的小屋里。西首第二间有小扶梯,蹬上小扶梯,穿过走马楼,可以到达藏书楼。楼上每间房间原有板壁相隔,设置小走廊,进出不穿室。现辟为复原陈列。
在大厅西侧是藏书楼与桐映书屋,自成院落。楼上为藏书楼,藏书不菲。楼下即是“桐映书屋”。桐映书屋早年曾是徐锡麟祖父桐轩公的书屋,在徐锡麟六岁时其父亲徐凤鸣先生把它辟为家塾,并亲自为子授课。书屋内的课桌、坐椅、笔墨纸砚是按照当时徐氏家塾的格局布设。
在东浦镇政府前的广场上可以看到了一尊徐锡麟烈士塑像,只见烈士身穿长袍,脚着浅口布鞋,手执书卷,昂首前视,神态凝重。这尊塑像是1987年为纪念徐锡麟英勇就义八十周年而立,徐锡麟故乡东浦镇集资所建。
徐锡麟刺杀恩铭之举,在当时是惊世骇俗!安庆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徐锡麟为推翻腐朽、封建的满清统治所作的努力,从站在社会进步、历史的角度上看,是应该肯定的。时光荏苒,然而磐石不移,徐锡麟在中华民族的光复史上留下的悲壮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