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之后,各地纷纷运用重大举措,着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乡村振兴战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和积极响应。
乡村振兴与城镇化是互补
城镇化如火如荼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各种要素资源向城镇的聚集流动,包括人口、劳动、土地、资本等等。受到城市资源的吸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外出务工或进城上学等,造成村落逐渐空心化,留下来的更多的是老弱病残,尤其是年轻人对城市的向往更为热切。从全球发展规律来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城市化率的提高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空心化,人口逐渐减少的农村一定意味着农村的衰落吗?
答案是如果我们守在原地,不对现有资源进行重组,乡村的衰落将是必然的。但是,良好的市场条件下加之政府“看得见的手”是可以实现要素更好地自由流动,资源更好地进行配置,实现城市和乡村的协同发展,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同步推进。
实际上,资本的聚集和技术的革新带动了城市的不断繁荣,劳动力必然不断从农村移向城市,在给定土地总量的情况下,这有利于农村人口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同时,对比国外的大农场规模化农业,中国的延续了几千年的分散小农经济基本上未实现跨越式生产变革,尽管我们的第二三产业在一轮又一轮的技术革命中不断迭代更新创造财富。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明智举措,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享发展成果的必然选择,这是时代对乡村发展新格局的召唤。
首先,城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了良好的产业要素环境。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产业振兴,关键是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城镇化发展集聚的人才、信息、资本等各类要素加速了产业发展,“产业下乡”又辐射带动农业农村发展。例如第一产业会延伸出现代农产品加工业等新产业;产品和信息在城乡间流通会催生专业物流、农村电子商务等新模式;农村特色和生态资源又会衍生出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文化旅游业等新业态。
其次,城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随着城镇化进程,大量人口进入城市,农产品需求逐步提升。只有需求逐步提升,农产品的产量、结构和价值才会逐渐显现。农产品只有进一步向城市集中,摆脱在农村地区相互交换依赖,才能更好地实现其价值。此外,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充分挖掘农村特色和生态资源,也会吸引更多的城市人口走向乡村,将城市转化为体验观光、特色旅游、乡村度假的大市场,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第三,城镇化为乡村人口充分发展释放了巨大空间。我国农业人口占全部从业人口的比重超过25%,只有通过城镇化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才能要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人口向城镇集聚,一方面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让更多的农村人口享受到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提高了城乡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另一方面使得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增加,激发了农村各类要素的潜能和各类主体的活力促进了农业生产规模化和机械化,提高了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