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尊重乡村脉落机理的“建设”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9-01-07 10:01:06  来源:田家堂  作者:黄家骅
核心提示:乡村,曾经是美好的,甚至被文人墨客歌为“桃花源”。青山绿水,粉墙黛瓦,耕夫放歌,牧童晚归——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鹅湖山下稻梁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枯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现时代的中国人如果不是居住在乡村,也是刚离开乡村不久,一定不会忘记乡村的景象和景物,那些阡陌、良田、河津、渡口……都可以入诗作画,抚琴浅吟。所谓“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不仅仅是贴近自然的生活方式,更是传统文化中“儒家入世”、“道家出世”的生活态度的最好诠释。


  乡村,曾经是美好的,甚至被文人墨客歌为“桃花源”。青山绿水,粉墙黛瓦,耕夫放歌,牧童晚归——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鹅湖山下稻梁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枯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乡村振兴


  这些如诗如画的情景并不只是出现在中国山水画中,许多上了年纪的国人都有清晰的记忆。虽说农耕时代的物资匮乏,生活简朴,但逢年过节,却不简单,“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那种放旷逸怀、洒脱豪放,亦是人生率性率真的极高追求。


  而且,乡村中家庭观念浓厚,宗族、乡绅、乡贤(读书人或教书先生)合力治理,既化解矛盾,又促成公共服务,成就了乡村自主发展、自治运作。于是,不仅宗祠节庆时人头攒拥,天灾人祸时合力抵御,就是平时实行乡规民约、保障饮水行路、助力婚丧嫁娶、设置私塾戏台,无不戳力求全,使得乡村生活自给自足,稳定安静、平和恬淡,呈现出以田园风光为基调、以田园生活为方式、以田园耕读为情怀的农耕文明场景,值得人们怀念或向往。


  然而,现代中国开始的工业化进程,逐渐瓦解了田园之梦。曾经的电影《早春二月》、《林家铺子》和巴金、鲁迅、茅盾笔下的农村人物的命运乖蹇的情景,生动写照了农耕生产与农民生活困顿的现实。当代农村历经数次土地革命和制度变迁,不仅没有给土地的主人以土地的尊严,反而将原生态的山水田林湖草系统严重损害。


乡村振兴


  特别是上个世纪末开始的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浪潮席卷农村,虽然一开始解决了农民温饱,让大批农民盖房置产,却难以抵御城市为主导的工业化和移民化从农村大量抽走生产要素、人力资源和自然稀缺资源的迅猛势头。


  结果,城乡之间的道路修通了,但农民“离土又离乡”走的更快了;农村的房子盖的漂亮了,但“空村”、“空户”、“空巢”的现象更严重了;农民整体性奔小康,贫困户大大减少,有的城郊农民甚至富过市民,但素质却明显下降,淳朴乡风和厚道民风在一些地方见不到了;农业更加“现代化”了,但农产品的品质却下降了;村里的各种“能人”和专业技术“高人”在增加,但村中的学校却空荡无人或寥寥数人;村里的“户籍人口”人丁兴旺,“常住人口”逐年下降,修茸一新的宗祠不见青壮年集体跪拜,文化站、医疗站、汽车站已经人去楼空……


  所有这些都在昭示,都在提醒我们,不尊重乡村脉落机理的“建设”,让我们付出了沉重的学费;“现代化”不可逆转,但方向、方式却是可以选择的;以农村调蔽为代价的“现代化”,无论如何既不可行也不可取。


  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复兴乡村的呼声一没没有间断过。从“农民真苦、农业真难、农村真危险”的学者警示到给农民“输血”、给农业“造血”、给农村“活血”的各种政府举措,都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又无法扭转“三农”问题更加深重的尴尬局面。


  庆幸的是,这几年“治农”政策向“助农”方位转变,从“城市中心”向“城乡一体”转变,从“经济建设为中心”向“以人为本”、“尊重自然”转变。于是,执政者开始强调“金山银山不如绿山青山”,“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新农村建设”更加重视农业发展质量、农村生态宜居、农民富裕文明,并且在去年提出了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乡村振兴


  这就把农村摆在和城市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同等对待、同格赋权、同频共持、同建共享,彻底扭转以往“先工后农”、“先城后乡”、“先市后农”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把乡村作为宜业宜居之地而推进全面复兴。诚然,这不仅仅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转折,更是乡村治理思维方式的重大突破,值得我们从学术和实践两大层面深刻领会。


  必须强调,这一轮的“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和以往的“三农”政策有着本质性的不同,它不单单是政策加码、不仅仅是倾斜力度,而是全力补偿历史欠债并且努力促进农村与城市融合。


  乡村振兴是一个“现代化”与“传统化”并行不悖的伟大工程。死守“传统化”没有出路,全盘“现代化”则滑到邪路。古老乡村是我们这个民族不能遗弃的生命化石,记载着田园生活和传统民俗,拥有独特的物质形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因而是我们文化的发祥地和灵魂的归宿地。但这些传统的物件、仪式、规约、谱系在“现代化”面前显得十分脆弱,尤其在工业标准化、资本全球化和精神娱乐化面前更是不堪一击。


  失去传统精神支撑和自然天地孕育的“现代化”,在农村那个狭小的天地中只能显现粗俗、丑陋、野蛮甚至暴力的一面,如今我们已经尝到“千村一面”、村庄广场、钢筋水泥铺天盖地的深痛,徒有其表的“现代化”无法给我们带来期待中村庄的那份古朴、安详和厚重,也没法安置我们在城市之中飘荡已久的灵魂。


  振兴乡村,就是让现代文明和乡土文化得到融合,让民族之根繁衍发达,润泽山川人文之灵气,吸收现代工业与文明城市的有益养份,在田园之上再次绽放清丽之花!

 
标签: 乡村振兴 三农

本文标题: 乡村振兴:尊重乡村脉落机理的“建设”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quote/show-3886.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