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就是“音乐小镇”周窝村,是华北平原上的一个无资源、无矿产、无背景的普通村庄,却诞生出一个中国最大、世界第二的管弦乐器制造基地;它在短短三年时间里就走上了全国“魅力新农村十佳乡村”的舞台,众多中外音乐名家汇聚于此,自身也名扬海外。
乐器产业托起特色小镇
“南有周庄,北有周窝。”远离都市的喧嚣,在长长的槐荫大道上放眼望去,独具特色的音乐装饰、艺术涂鸦、个性张扬的艺术小馆,随着满大街“蹦”出的跳动音符,浓郁的音乐氛围将美丽乡村的恬静与柔润轻轻包围。
在河北衡水武强县的周窝村,目光所及之处充满着各种音乐元素的装饰和改造。更重要的是,当地农民边干着农活,边唱着美国的乡村歌曲,因而周窝村就成了闻名遐迩的“音乐小镇”。漫步在周窝音乐小镇,既能领略中国北方农村的淳朴厚重,又能饱览西方现代音乐元素。没有乐器制造产业,就没有音乐小镇。
上世纪80年代末,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从天津乐器厂回乡创业的陈学孔遇到了当时在周窝做水暖生意的周国芳,两人合作共同成立了一家小型乐器加工厂。从此,周窝村便与音乐结缘。
历经多年,小小加工厂现已发展成管弦乐器产量全国第一、世界第二的龙头企业——金音乐器集团。在其带动下,周窝村乐器生产加工企业达到50多家,成为全国管乐生产基地和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在尽力打造乐器制造业的同时,周窝抢抓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机遇,将其打造成为宜居、宜游、宜业的音乐小镇和文化名镇,音乐产业快速发展成当地经济的主力军,直接或间接带动就业者数万人。
传承与创新并重
“金窝银窝不如咱们周窝”。这是周窝村居民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而在2012年以前,周窝村还是国家级贫困县——武强境内一个普通的北方农村。短短几年,通过资本对当地乐器与文化资源的整合,周窝发生了巨大变化。
周窝村曾在80年代被评为文明生态村。40多年前,该村规划了村庄建设,统一了大街小巷的宽度和间隔、每家每户的住房面积和房屋结构,打造成了屋舍规范、环境优美、民风古朴、独具千年古县和年画之乡特色的民居群。
“正是老一辈儿打下了好基础,我们才能规划建设音乐小镇。”周窝村主任康凤岭说,目前,村里共有256户、959人,其中有将近2/3在金音集团上班,人均月工资都在2000元以上,村里1/3的农户购买了汽车,全村人均年收入超过15000元。“建设音乐小镇,我们有那个得天独厚的条件。”
2011年,周窝村开始启动建设。按照“尊重历史积淀,注重中西融合,突出音乐文化特色”这一原则,该县聘请了中央美院建筑学院,对小镇功能分区、街景路面等整体规划设计。同时,按照“一门一景、一户一品、体现灵性、各具特色”的原则,聘请北京798艺术中心,对小镇闲置的民居院落进行单体规划设计。
“在改造这个村子过程中,我们没有大拆大建,而是修旧升级,最大程度保留民宅的原有风味和形式,彰显了北方民居特色。这样一来,不仅留住了‘乡愁’,解决了空心村的遗憾,更使整个村子的文化价值陡然提升。现在每年来这里旅游的游客达30多万。”周窝村党委书记闻国图说。
“音乐小镇”养成记的秘诀
从2013年开始,周窝音乐小镇每年5月份的麦田艺术节和8月份的中国吉他文化节已是雷打不动的惯例,每年这两个节日都会吸引近10万游客到周窝旅游。
周窝村,村民们由于天天都跟乐器打交道,生活中又经常受到各种音乐活动的熏陶,渐渐都成了音乐的爱好者,人人都会演奏一两种西洋乐器。村民们还自发成立了“农民乐队”“高粱花乐队”等,大家农闲的时候就凑在一起,吹上一段,玩得有滋有味。
周窝村为什么能发展成闻名遐迩的音乐小镇?它的优势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村容村貌整洁。村庄规划建设有序,集体用地不许私搭乱建,在硬化过的街道两侧种满槐树,不准堆柴栓牛。所以走进周窝村,看不到任何脏乱差,这就具备了发展特色小镇的硬件条件。
第二,周窝村的父老乡亲都很有才华。由于紧邻一家乐器集团,在其辐射带动下,周窝村乐器生产加工企业达到13家,从业人员3000多人。耳濡目染下,周窝村人上至七十多岁的老人,下至几岁孩童,都能拿起乐器演奏一段。
第三,武强县与中国吉他协会、北京璐德文化艺术中心合作,启动了周窝音乐小镇建设,并先后聘请中央美院建筑学院、北京798艺术中心制定完成了小镇改造规划方案、旅游接待方案,聘请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编制了《周窝音乐小镇整体区域规划》。
周窝音乐小镇,有着浓郁的庄稼地和古朴的民风,有着浓浓的艺术气息,有着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神韵。它吸引着更多的国内外游客、艺术家、企业家来到这里,共同见证一座音乐小镇的崛起、一个文化产业的繁荣和一个古县乡村的乡愁情怀。
周窝音乐小镇已迎来了第一批的返乡创业者,他们在亲眼目睹了小镇的变化后,毅然回乡来创业。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有音乐情怀的外地人,也来到周窝小镇来创业完成自己的梦想。
未来的周窝音乐小镇将发展为一个“创作+制作+营销”为一体的中国新生代创意族群的新引擎,是一个微型青年社会的平原乌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