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是人类精神的家园,是人类灵魂的栖息地。但面对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日益边缘化的乡村,如何培育产业,形成内生动力,让乡村恢复生机,成为人们“梦想的天堂”,是当代中国必须完成的答卷。
而新农村建设的快速推进,让这一历史责任更趋沉重:在巨额投入中,虽然乡村面貌一新,但如果不能形成自我发展的造血机制,那么,原有的建设成果可能付诸东流,所作的努力可能前功尽弃。
人们在实践、在探索:如何通过产业的培育实施突破,将集聚在城市的资金、人才、信息等要素更多地导入乡村,形成新的市场主体,在经营服务中,让乡村重现生机、重现辉煌。
浙江杭州市通过发展民宿产业,点燃了乡村经营的火炬,照亮沉寂已久的乡村。农业休闲、乡村旅游、农业文创、养生养老等新兴业态遍地开花,乡村发展让人感到前途无量。
“民宿”点亮乡村经营
杭州的发展,经历了“经营城市”和“经营乡村”两个时代。一些人尽管对杭州“经营城市”提出过批评和质疑,但毋庸争辩的是,“经营城市”为“经营乡村”积累下雄厚的财力。
2010年始,杭州的发展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先后推出了一系列统筹发展的举措,如“区县协作”、“两区一基地”建设、“三江两岸”综合整治、美丽镇村创建等。在政府主导、财政投入的推动下,昔日默默无闻、被人忽视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这里山清水秀、空气清新,还有历史建筑和人文故事;公交车通到每一个村口,村里的环境整洁又漂亮,生活垃圾全部统一处理,生活污水全部截污纳管。一句话,城里有的,农村基本不差;城里没有的,农村基本都有。
如何发挥农村优势,将其培育成为一种产业,并且依托这一产业,实施乡村经营的全面突破?这一产业必须切口小、易成型,而且关注度高、社会影响大。经过多年观察研究,杭州将目光聚焦“民宿”!
杭州是农家乐发源地之一,全市登记在册的农家乐旅游村就有124个,农家乐旅游点366个,农家乐经营户2596户。一年的经营额在30亿元左右。但因为档次、品位、服务上有所局限,经营内容大同小异,无非是“吃饭、打牌、钓鱼”老三样,因此尽管领一时风骚,但如果不加以转型提升,完全有可能被消费者抛弃。而“民宿”则实施个性化、差异化经营,重点满足消费者住宿的需求。
长三角地区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最为快速,对乡村休闲旅游的需求也最为旺盛。“我们年轻时到杭州求学,在这个城市工作了几十年,尽管从心底里喜欢西湖山水,但周末也只是在家里看看书、练练字。到农村就大不一样了,可以到处走走、看看,呼吸点新鲜空气,吃点土菜、喝点土酒,还可以种种菜、拔拔萝卜,想干啥都行。”杭州市政府副秘书长赵国钦的描述颇具代表性。
“杭州作为一个旅游城市,今后发展的后劲不在城市,而在乡村。要把民宿作为乡村旅游的关键点、突破口来打造。”杭州市副市长戚哮虎认为,消费者有需求、农民有收入、城市可以缓解压力,这样的好事何乐而不为?而且,民宿发展利于将城市的注意力吸引到乡村,聚集人气,实施乡村经营的全面突破。
实际上,每到周末,出城道路上异乎寻常的拥堵,早已用事实在呼唤民宿时代的到来。乡村是人类社会的童年。不管你出身在城市还是农村,对乡村生活的依恋和向往是所有人与生俱来的。